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论坛  
活跃在人民外交舞台上的中国工会
 
                                                     章国贤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于1925年5月1日,至今已经迈过了九十个年头。回顾我会对外交往的发展历程,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对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工会外事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工会的对外交往是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全国总工会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国际主义精神。1925年成立时的章程规定“代表全国工人与国际工人谋密切之结合”。成立的同时,加入了红色工会国际。刘少奇、邓中夏等工运领袖担任过常驻代表。1945年10月,邓发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工会代表参加了世界工联的成立大会。1946年6月,刘宁一作为世界工联执委参加了在莫斯科的世界工联执行委员会会议。
      回顾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对外交往的几次重要活动,可以深深体会到工会在民间外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6、7月间,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匈牙利,在东欧掀起了红色中国风,为新中国的成立营造了良好国际氛围。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多月后,1949年11月16日到12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世界工联亚澳工会代表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承办的重大国际活动。刘少奇作了会议的开幕词,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会的首要任务,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李立三做了发言。毛泽东主席设宴招待各国代表团团长。工会外事活动成为新中国领导人的国际舞台。三是1957年日本右派人物岸信介组阁后,不断恶化中日关系,中日贸易中断,一部分依靠进口中国产品的日本中小企业遇到很大困难。1959年初,日本工会总评领导人访华,与中华全国总工会签署了“照顾物资协议”,开创了中日关系中“以民促官”的先例。
 
                            我国工会对外交往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次开始于50年代初。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呈报的《195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邀请外国工会代表团的计划》。这次活动确立了广交朋友,广泛联系的方针。应邀出席活动的对象中既有发展中国家的朋友,也有国际自由工联和独立工联的代表。这种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体现邀请普遍性的做法为中国工会的国际活动确立了良好的先例和重要的原则。在后来的几年中,全总又本着同样的原则,在1954和1955年举行“五一”庆祝活动并进行了两次亚非工会友谊座谈会,极大地推动了亚非工人和工会的团结,扩大了中国工会的影响,在国际工运中宣传了新中国。1954年春,全总起草的《对世界工联工作的一些建议和意见》,提出10条建议,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对世界工联工作的想法和主张。中国工会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独立自主地登上了国际工运舞台。
  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后。1978年邓小平在工会“九大”致辞中提出,我国工人阶级在建设自己国家的同时,一定要时刻记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团结,为世界工人阶级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工会九大后,我国工会对外交往全面发展,不但同原社会主义国家工会恢复了关系,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工会发展了良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工会关系进一步巩固,与三大国际工会组织也建立了平等关系。在此背景下,1983年6月第69届国际劳工大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劳工组织活动。1984年6月在第70届劳工大会上全总代表首次当选为工人副理事,1987年6月再次高票连选。
  1985年4月,邓小平同志亲自会见了美国汽车工会代表团,他积极鼓励两国工人和工会之间的合作,还特别强调,“在来往中,把意识形态问题撇开,根本不去管它,就讲友谊,谈可以合作的东西”。小平同志的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工会外事在改革开放初期不断冲破禁区,走向世界。
  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不断上新台阶。世界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工会。有人不适应,有人担心中国的发展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散布“中国威胁论”,有的唱衰中国,制造“中国崩溃论”。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工会的发展模式需要得到更广泛的认同。2004年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起了“经济全球化与工会论坛”,广泛团结友好工会,结伴不结盟,共同应对国际工会运动的新挑战、新问题。“论坛”连续举办了10次,有力地扩大了中国工会的影响。2010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全球化与工会论坛”致辞,他表示中国政府支持我国工会同国际和各国工会组织进一步扩大交往、加强合作、增进友谊,为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携手努力,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工会积极培训发展中国家工会干部2000多人次,力所能及给予发展中国家工会无条件援助,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的能力建设,在建人脉、立形象上下功夫,赢得了广泛的支持。2011年6月全总代表在第100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当选为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工人正理事,2014年再次高票连选。
  回顾中国工会对外交往几十年的发展,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受:
  国家发展是前提。外事是内事的延伸。我国工会外事工作的三次发展的背景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50年代初,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工人和人民,改变了世界格局。站立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改革开放后的对外交往大发展的背景是中国改革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充满期待。新时期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得到了世界各国工会的广泛认同。
      独立自主是保证。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中国的事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对外政策。我国工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确立的独立自主、广泛联系的国际活动方针符合中国工会实际,是中国特色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两个阵营冷战的形势下,我们把努力加强同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工会的友好团结放在了优先地位,这是巩固当时刚刚赢得的国家独立的必然要求。但与此同时,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地对当时的形势做出判断,不依附于苏联和世界工联,这为后来的国际局势变化积累了经验,争取了战略主动。
      改革开放初期,世界工联希望我们回去,1983年苏联工会在1966年后首次给中国工会第10次代表大会发来了贺电。同时,我国工会与西方工会的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1988年3月国际自由工联总书记向罗干副主席提出了邀请,希望中国工会积极参加其下属的产业工会,并通过国际劳工组织主动向中国工会提供了数额较大的技术援助。在各方主动向我伸出橄榄枝的新情况下,我会坚持了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的方针,同时,与三大工会和各国各派工会保持广泛联系。这为1989年后的变化又一次赢得了战略主动。
      开放包容是必由之路。工人阶级就其本性来说是国际主义的。工人阶级的国际性是由工人阶级的共同的历史地位和命运来决定的。一个国家工人阶级的斗争离不开国际工人阶级的同情和支持。中国工会是世界工会运动的组成部分。在革命年代,通过红色工会国际,我们培养了大批懂得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工会领导人和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通过向苏联和东欧国家工会学习,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体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工会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包括耳熟能详的“集体协商”、“三方对话”、“社会伙伴”、“体面劳动”等都是外来经验的中国化。毫无疑问,中国工会是开放型的工会,不断学习型的组织。在中国继续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工会运动更加关注中国工会的发展。我们要让中国工会的一些成功经验,包括“在发展中维权”,“职工帮扶”、“劳资双赢”等理念得到更广泛的国际认同,对世界工会运动做出中国工会的理论和实践贡献,这也是我国工会外事对民间外交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总工会国际联络部部长)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