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论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戴  滨
 
      2015年8月15日,作为中国国际交流理事的我,带着对音乐的厚爱热忱与对中国声乐事业的高度责任,应奥地利奥中文化交流协会、国际音乐舞蹈促进会的邀请,在奥地利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剧院,成功举办了《华美音韵,茉莉芬芳——戴滨师生音乐会》。维也纳是一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这是我们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这里到处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气息,它的建筑、环境、人们的气质,都散发着一个艺术文化名城的味道,不愧是音乐的摇篮。这座闪耀着音乐之光的城市,对于任何一个怀揣音乐梦想的人都是为之向往的艺术殿堂。在这里,我带着我的学生们用真诚与热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音乐会共分为四个篇章“清新、芬芳、绚丽、绽放”,节目设计多样,曲目编排新颖,师生联唱,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族音律,又有古韵悠扬的独特腔调,使在场的观众亲耳聆听到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精粹,真正领略到中国民歌的隽永迷人魅力。
      通过这次国际交流活动,我感受颇深。那里的自然风景令我着迷,那里的人文情怀让我留恋,更重要的是,音乐的巨大力量让我震惊。它能消除一切障碍与边界,跨越时空,跨越国度,跨越种族,跨越语言。同时通过这次维也纳之旅,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艺术实践活动。国际交流对于艺术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更好地吸收与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能够极大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进一步促进和增强各国人民情感和友谊,更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声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为一名声乐教育者与实践者,我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前瞻性,以较强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中国声乐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舞台演唱经历和实践教学经验,强化演唱者对歌曲谱面和深层内涵的理解,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演唱创作性、个性化的二度处理,对艺术表现形式在歌曲本质、规律、方式、手段的衔接和统一上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教学特色。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声乐教学和理论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推陈出新,形成了高层次、多方位、讲科学、重实践的理论建设和别具创新、颇有见地、超出声乐艺术本体的研究成果。我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追溯声乐本源,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大量原始创作中汲取养料,走向民间、走进生活,甄选和提炼出了具有民族特色性、演唱风格性和创作代表性的大量作品,并以新媒体为载体录制完成了《梅兰竹菊——戴滨声乐教学系列光盘》的前三册,这套教学光盘的面市,填补了民族声乐立体式鉴赏性的教学空白,对国内民族声乐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示范意义。
  作为中国国际交流理事,我在深深思考,中国声乐在对外交流上应该做些什么。一是要建立充分自信,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形成的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无论是从声乐演唱技巧还是理论研究都是相当卓越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去传承、去发扬中国声乐,让中国声乐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要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声乐的演唱技巧,通过创新实现西洋美声与中国声乐的深度融合,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国内要为中国声乐发展营造浓厚的氛围和环境。在国际方面要走出去,宣传中国声乐,要在国外普及,要让更多的国外朋友了解我们中国的音乐,在国外展开中国声乐教学,充分利用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中国声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给予推广和宣传,使我们的中国声乐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在当今中国崛起、民族复兴之时,中国声乐也必将更加兴旺,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鲜艳奇葩;广大中国声乐工作者,也将会更好地把握中国声乐的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创作并唱响内容与形式俱优的作品,扎根本土,走向世界。
      (作者系交流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