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代表团访俄有感
2014年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发起确立的“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受全国青联委派,以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教授为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24人于6月下旬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进行为期5天的交流访问。代表团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俄外交部戈尔恰科夫公共外交基金、俄罗斯青年联盟在远东联邦大学共同举行了为期二天的“中俄青年友谊与合作大会”。这次大会作为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的重要官方活动之一,受到两国政府部门和青年组织的高度重视,俄罗斯外交部、教育部主管官员和全俄青年联盟(相当于我国的全国青联)主席都专程从莫斯科等地赴远东参加这次盛会。会上双方代表就如何“扩大青年交流、推动世代友好”进行了充分磋商,达成了多项共识,通过了“中俄青年友谊与合作大会”决议宣言,强调加强和扩大两国青年交流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代表团还应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长的邀请,访问了市政府并与部分青年官员进行了座谈。俄方表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青年代表团名义对俄远东地区的首次访问,在中俄青年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粉丝:俄罗斯青年中的新群体 在与俄罗斯大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奇迹”吸引着俄罗斯年轻一代。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半个世纪前,不少中苏两国青年曾通过互通信件结下了友谊。今天,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为两国交往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桥梁。21岁的远大医学院学生斯塔夫·尼古拉耶维奇说: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现在俄罗斯有很多中国式的茶馆,时下俄罗斯最时髦的不是“泡吧”,而是“泡茶馆”。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恋上了中国的武术。他们还非常想知道:当代中国青年最喜欢什么风格的音乐,是“蓝调”还是“摇滚”;谁是时下中国最红的歌星;中国青年人看过哪几部俄罗斯现代电影等。“这都是我们在国内很难了解到的,也很难从爷爷一辈人那里得知的,他们所拥有的对中苏友谊的美好回忆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年轻一代对当代中国的好奇心了”。 我们访问期间,俄罗斯媒体正集中报道中国飞速增长的高铁里程和对商品质量的严抓、严管。这些报道在俄罗斯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引起强烈反响。以前“中国低劣商品”占据俄罗斯媒体头版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现在俄罗斯民众非常关注有关北京的消息,许多青年人甚至在悄悄攒钱,打算亲自去北京看看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梦”、“习大大”、“南海问题”、“辽宁舰”……在今日俄罗斯成为热词。俄罗斯青年中出现了“中国粉丝”,而且这个群体如滚雪球般在不断壮大,他们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发展,期盼中俄两国共同强大。这是中俄世代友好的一支新生力量,是未来两国民间外交的主力军。
兼容宽宏:处于东、西方文化十字路口的俄罗斯青年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为了兼顾这片广袤的土地,俄罗斯人把她的国旗设计成双头鹰,一头朝西一头朝东,既看好西方极乐世界,又管好东方肥沃土地,两者缺一不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民族、流淌着各种思潮、存在诸多信仰,为了和平,惟有在兼容中共存、发展。无数民族经典应运而生: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科学先驱巴甫洛夫、哲学泰斗列宁、军事天才库图佐夫,芭蕾精品《天鹅湖》,连基督教传入俄罗斯也被改良成了东正教,十字架上多出了表示公平、公正、博爱、平等的那么一小横。因此俄罗斯青年骄傲地说:他们混合了欧洲人的坚毅、亚洲人的聪明、犹太人的精细、北美人的大度、非洲人怡然自乐的天性,既精明强干、坚忍不拔,又宽宏大度、懂得享受。正像我们的陪同兼翻译萨沙向我介绍的一样,俄罗斯人十分珍惜过好眼前的每一天,而不会为了摸不着看不见的明天而暗自发愁。确实,在海参崴街头看到的都是悠闲自得的俄罗斯人,很难见到急匆匆、忙碌碌的都市拼搏者。 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新一代俄罗斯青年胸襟宽阔,有较强的包容性。他们普遍有一种信念:个人需要至上!只要这种需要不影响到他人与社会的安宁,就任由它存在与发展。因此,在海参崴市中心广场,三三两两的俄罗斯小姑娘,迫于生活压力,牵着供游人骑玩的马匹,兜揽生意而可以不受干预,游人也可以在广场上骑着马儿,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而不遭白眼。 同样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俄罗斯青年一代也展现了其宽宏包容的一面。我们有幸见到几位年长的军人,他们佩着军功章在街头炫耀曾经的辉煌,虽然这些军功章都是苏联时代的老货,容易触动人们对苏俄时代的眷恋,但没有人说不该而加以干涉。年长的心安理得,迈着方步炫耀着他们的过去;年轻的见怪不怪,自顾自的追赶着属于他们的潮流。地跨欧亚两大洲,身处苏式社会主义与俄式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转型间,俄罗斯青年一代正以一种兼容、宽宏的胸怀去拥抱未来。
世代友好:中俄民间外交任重道远 2014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也是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倡导确立的“中俄青年友谊年”。中俄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俄青年传统友谊必须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此次访问加深了中国青年对俄罗斯的了解。但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两国青年对对方国家的国情及当代青年生活状况的了解程度不够。一直以来,俄罗斯青年人很难及时、客观地从本国的媒体中获取更多关于中国的信息,而我们心中的俄罗斯也只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而非对现实国情的真正了解。比如,一说起俄罗斯歌曲就只会想到《山楂树》或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次来俄罗斯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大学生也爱摇滚,也会说唱!俄罗斯远东国际大学的学生萨沙曾不无遗憾的向我坦言,俄罗斯很少引进现代中国电影,他看得最多的就是中国香港八十年代的功夫片。他说:“我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中国人真的都会飞檐走壁!” 我曾问萨沙:俄罗斯人怎么看待中国和中俄关系?他想了一会说:“中国以前虽然是小弟弟,但现在强大了;而俄罗斯虽然在苏联时代曾是老大哥,但现在落伍了。现在已经不是苏联时代了,但还是有很多俄罗斯人觉得他仍然是苏联‘老大哥’”。这些年俄罗斯经济虽然落伍了,但军工产品在世界上仍是数一数二的,至于民用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却毫无发展。海参崴不是工业城市,也非发达地区,很多日用工业品更离不开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所以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想当老大哥,但在一些小事上又不得不求助于小弟弟。这正像兄弟之间有争执,却并不会影响兄弟之间的感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两国各方面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的不断深入,两国关系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应在中俄青年友谊年基础上,加大民间外交力度,推动多类型、不同层次的民间交流活动,扩大友好往来的面,尤其是对人文交流项目应从国家层面更加重视,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积极改善两国“政热经冷文化交流更冷”的传统状况。在交流合作项目布局上,应积极关注“西热东冷”的现状,加强俄罗斯远东地区民间外交工作,使整个对俄外交工作更加平衡、协调。另外,还应加强两国媒体间合作与交流,我们期待着即将于2016-2017年举办的“中俄媒体交流年”,让现代媒体充分担当友好桥梁作用,使两国青年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中俄友好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一个重视未来的国家和民族,总是寄希望于青年。一对友好邻邦,也把世代友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这是2013年9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莫斯科会见中俄青年代表时对开展两国青年交流深远意义所作的高度概括。诚如所言,只有两国的年轻一代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相互信任,中俄两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世代友好。
(本文由北京城市学院供稿,刘林校长为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