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蕊
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由孟加拉国、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五国的政界、民间组织、智库和媒体人士组成的周边国家友好人士考察团一行17人于7月19—28日访华。此次受邀来访的团员,故交携新友,但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和云南两地紧凑而又丰富的考察日程,为大家答疑解惑的同时,也不断刷新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升级他们对中国的思考。
北京:民之相亲助力国之相交 在京期间,交流协会副会长艾平会见,刘凯阳副秘书长就相关问题与考察团深入交流。围绕“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及周边外交政策”和“十三五规划与深化改革”两个主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和国家行政学院的两位专家分别与团员进行了坦诚交流。此外,考察团还参观了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和首都博物馆等。 来访之日,北京狂风暴雨,也正值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发酵顶峰。在京翌日,菲律宾维卡里奥议员悄悄向中方工作人员透露,临行前菲国内舆论大肆造势,他们一度对是否成行表示迟疑。但来华短短一天,他们就已经感受到中国在谈及南海问题时的克制、开明和友好态度,特别是中国民众对菲的友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细问之下,原来是他们昨晚外出时为大雨所困,一位热情的中国姑娘主动上前询问并用手机APP免费帮他们叫车返回酒店。菲律宾团员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回国后定会为促进菲中两国民众理解和青年交流多做贡献。 而对印尼工商总会的彭毕达等人来说,小米手机则默默担当着一位“民间大使”,架起两国人民的感情之桥。座谈交流时,彭毕达谈到中国科技进步和发展,“现身说法”当即拿出自己的小米手机向大家介绍起来。他表示,小米手机在印尼家喻户晓,很多印尼人也正是通过小米手机才开始改变对中国制造质量差、科技含量低的既有偏见。他本人担任小米手机的义务宣传员,每每向友人大力推荐,同时也努力为两国经贸和商务合作牵线搭桥。
昆明:耳闻目睹增进彼此理解 在滇期间,省外办主任周红会见,介绍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团与省商务厅、省社科院就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务实合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进行座谈,参观云南能源投资集团公司,考察昆明市西山区西华街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 此次来访团员中,有不少来自智库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与省社科院中方专家交流成为他们在滇的一道盛宴。团长慕尼鲁扎曼将军是孟加拉国和平与安全研究所所长,甫至社科院便与中方一位教授拥抱致意,几位中方工作人员倒像是手足无措的“外人”。中方学者解释说道,他们长期从事周边国家研究,与各国专家学者都是老相识。短短两个小时交流,团员们抓住机会提问,期待近距离倾听“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座谈结束,大家表示与云南智库学者的交流,让他们及时跟上了中国的思想节奏,收获颇丰。 乘车前往西华街村考察,则是我们在此行中的特别安排,为的是让大家深入基层了解中国的另一面。西华街村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是离昆明市区最近、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驱车抵达后,村支书领着大家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当地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并耐心就精准扶贫、义务教育和村民议事制度等进行解答,着实让大家“接了回地气”。 十天时光转瞬即逝,机场依依惜别时,五国团员都对短暂而充实的访问深表赞叹,也表示将把在华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到的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带回国去,今后继续为友好事业添砖加瓦! 回望方知行渐远。送别友人,我们发现溯至2012年,交流协会组织周边国家友好人士来华考察访问已经历时五年。五年来,我们的足迹踏至上海、广东、福建、四川和云南等十多个省市,结交了近百位周边国家对华友好人士,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为促进本国民众对华理解和双边务实合作发挥作用。下一个五年,我们希望也相信有更多的新友加入我们的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