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原安磨
我担任会长的“日本青年会议所日中友好之会”是个地道的对华友好团体,由公益社团法人日本青年会议所(日本JC)的有识之士组成。今年,为纪念日本JC和中国开展交流30周年,我会作为后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青年会议所的活动在全世界有18万人参加,仅在日本就有36000名会员。主要是私人企业家无报酬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其活动主题大多围绕社会改革、人才培养等,完全是不拘得失、甘于奉献精神的纯志愿活动。它既不是具有特定意识形态的政治团体、也不是以商业交易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团体,而是由经济上完全独立的经营者实现自我修炼和奉献社会的团体。 为使每个人通过参加活动得到锻炼和提升,达到成长和人格形成的目标,每年举办的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不断变换角色、创新方式地开展,因而,机构和干部的任期均为一年。另一方面,为了便于构筑超越国界的友谊和人际关系,作为重要课题之一的日中友好活动,则由多年从事这一事业的“老朋友”组成了日本JC日中友好之会,超过40周岁从日本JC毕业的会员仍可作为后援组织支持现役会员开展活动。 回顾这30年我们开展活动的收获,首先是更多的日本人增加了对中国的理解。我们交往最久的团体当属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至今我们每年都共同举办交流活动,透过与中国友人的交流进而感受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有的人多次访华,第一次仅有新鲜感,而随着访华次数的增加,其深度和广度会逐渐变化。当然,也不完全都是愉快的体验,偶尔也有不如意或受累的经历。而这正是认知的不同,是接触不同价值观的机会。如果不思进取的话,那只能生活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通过自己所走的路,了解到与我们的想像不同的世界,人才能得到深度、广度和高度的提升。因此,不能泛泛地交流,深度了解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单纯旅游或被动参加的话,收获则很肤浅。我想,这不仅限于我们日本人,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如此。青年会议所所追求的国际交流,旨在为了大家共同努力参与一个事业,其结果是无论对青年会议所的成员,还是事业参与者,都能获得不凡的成果。 与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开展的青年交流项目尽管今年刚刚起步,但其交流选题和关切课题吸引了众多的参加者,成果颇丰。倪健秘书长和我都认为,不应拘泥于规模和形式,要重在交流的实质。基于这种共识,我们开展了不同领域相关人员之间的深入交流,这是成功的主要原因。特别希望明年能够实现中方代表的访日,亲身体验日本的实情和思维方式。我真心期待,更多左右中国舆论的青年领导者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日本,用自己的想法与意识很强的日本人交换意见。我们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召集一些亲华的老面孔搞那些形式上的交流,也不是通过争论去说服和取胜对方,而应该是通过相互之间换位思考,沟通自己的见解,从而缩小日中之间的鸿沟,提升彼此互相理解,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认为,要缓和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不能一味等待政府间正式外交的进展,而要以民间的个人为层面,多年不间断地营造舆论,这种努力看似舍近求远,却能起到扎扎实实的成果。各自的国家在进行国家层面教育时,方式方法各有不同,只要每一个国民提高认识,就能避免过去所犯的错误,这才是最大的安全阀。 人生再长不足百年。对于我来说,人生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和悠久的日中关系相比,是很短暂的。因此,不为虚度人生和无谓的纷争,我寄希望于日中两国未来的友好发展,将不遗余力地为之奉献,使之更加美好。邻里之间难道不应该更加自然地互学互敬、和谐成长吗?追溯到朝贡时代,过去两国经历了各种时期,也不能说谁就绝对了不起。在战后70年的今天,我多么希望双方不再大肆谴责对方的是非,而是以一种学习姿态,取长补短。 衣食足而知礼仪,这句话起源于中国的礼教。过去日本也曾经历过衣食短缺却又高速成长的混乱阶段和不大气与缺乏礼仪的诸多行为。但同时也有着积极的精神面对明天的梦想,以及保有努力不懈的姿态。今天的日本,虽然与过去相比并非已经成熟和礼仪规范,也不是今天的日本人比以前的日本人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我确信,超越时代、超越国度,通过了解各种社会和各类人物,人是会成长的,能够追求并实现更高的幸福。 在日本不仅仅有使你想疯狂购买的东西,希望中国人看到、了解到和感受到日本还有很多好的方面。在中国也同样有许多日本人忘却的或者不擅长的方面需要我们去学习,中国被湮没的长处定会超出日本人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各自国家的国民对于本国都有一种自豪感,适度的自豪是件好事,而过度了则会很尴尬。竞争的同时,培育对对手的敬意和自己的品格才是成为发达国家一员的重要素质。 为了日本和中国的未来,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所感知的事实来坦诚地判断,而不是两国国民仅靠教育和报道获得的有限信息去想象和断定。这方面有多种方式方法。通过国际交流,结交朋友相互启发,不断认知和学习,进而个人获得成长的机遇,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方式。把国际交流作为一个项目推进时,将获得两大成果。首先,策划筹备并实施共同项目的主办方相关人员会得到学习与锻炼。其次,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都会留下深刻影响。我们所向往的目标不是仅靠观光和泛泛交流是难以实现的,而是将参加者的目的和项目背景相结合,重深度轻规模,这样才能产生二次震撼并留下深刻的体验。这是对中长期的中日互相理解与舆论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不要迎合当前的外部环境,希望能够面向20年后日中两国相互发展的目标来进行设计。 最后,讲一个我本人的小故事。前不久,我不慎把钱包落在了上海浦东机场的外币兑换处。等察觉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晚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傻的事情了。当时周围的中国人全都对我说,“在中国丢了钱包不可能找回来的”。第三天是休息日,一早我抱着一丝期待奔向浦东机场。结果,钱包还在。在兑换处保存了两天,完璧归赵。当大家的预料被证明错误而我的少许期待变为现实时,我对中国的新的期待油然而生。不仅仅是部分中国人,而是全体中国人作为逐步成熟的国民,成为日本新的相互理解的国家指日可待。
(作者系日本青年会议所日中友好之会会长) (李冬萍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