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协会举办“二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
刘 丹
6月23日下午,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二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交流协会郑瑶副秘书长主持座谈会,中外专家学者、中联部西欧局德奥处处长苏萍、艾伯特基金会驻京办主任仁恺及交流协会秘书处相关人员出席。 波兰前驻德国大使亚努斯·莱特、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高级特聘研究员汉斯·莫尔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克里娜·德芙兰斯等欧洲专家解读了二战后欧洲的和解与缓和政策,并就德法和解、德波和解以及欧洲和解机制等作了介绍。中国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王众一、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于今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陈向阳从中国视角分析了二战后亚洲的和解进程,并就亚洲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和共性,以及中日关系等作了阐述。 欧方专家表示,欧盟荣获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为战后德法和解、欧洲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欧洲一体化在整个欧盟层面建立起理性的和解机制,加强了欧洲内部的沟通协调,妥善解决了各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消除了欧洲内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欧洲的经验表明,和解是一个不断沟通、对话和了解对方的艰难进程。强烈的和解意愿、对历史责任的担当以及对人类社会和未来的使命感是和解的坚实基础,唯此矛盾双方才能建立起信任、向和解迈进并最终实现和平共处。和解进程既需要双边机制,也需要多边机制,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青少年交流、历史学家交流、传承正确历史观的教科书、公民社会和宗教组织等在欧洲的和解进程中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德法和解作为欧洲大陆众多和解关系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对其他国家间的和解具有借鉴意义,但不应被视为教科书式的经验而生搬硬套。莱特表示,过去25年是波兰历史上最为繁荣稳定的发展时期,这无疑得益于它与西部边境邻国,尤其是德国的和解,以及成功融入欧洲,成为欧盟的一员。 中方专家认为,亚洲和欧洲的和解进程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战后,日本法西斯既没有像欧洲那样遭到彻底清算,国家也没有对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政府承认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对侵华战争表示反省,韩日、中日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日关系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得到飞速发展,缓和气氛浓厚,与战后欧洲的情形颇为相似。不幸的是,这一和解进程在冷战结束后发生逆转。随着日本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日本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严重倒退,他们参拜靖国神社,拒绝承认《波茨坦公告》,拒不接受公告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定性,拒不承认强征慰安妇等历史事实。去年,日本政府还修改了教科书审定规则,凡涉及历史和领土等问题皆采用政府立场,“屠杀”等字样不复存在,“南京大屠杀”也因此被淡化为“南京事件”。日本政府的这些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影响了地区和解,或将成为亚洲地区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 中方专家表示,二战胜利70年的今天,亚洲和解进程不进反退令人痛心。中国文化从来不缺少宽容仁爱之心,我们一直把日本人民与战争罪犯和右翼政客区分看待,认为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并不是要庆祝中国胜利或日本失败,而是要与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一道共庆全人类战胜纳粹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并警示后人避免重蹈战争覆辙。当前,中日关系虽然陷入低谷,但两国人民谋求和解、追求永久和平的意愿和努力从未停止。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史。日本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正直的学者也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的历史观。1995年,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就曾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感发表谈话,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罪行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他的勇气和历史担当受到中国、韩国等各国人民的尊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把历史真相告诉日本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希望中日之间能如周恩来总理所言,“对过去痛苦的历史,中国人不说,日本人不忘”。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怀有美好的情感,愿与日本人民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我们坚信,日本不会永远受右翼势力统治,未来中日之间、亚洲国家之间终将达成和解,并实现地区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欧双方专家一致认为,此次座谈会对纪念二战胜利,避免战争悲剧重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