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协会代表团出访孟加拉国、尼泊尔侧记
袁 昊
应孟加拉国—中国人民友好协会(简称“孟中人民友协”)和尼泊尔世界事务委员会的邀请,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刘凯阳率代表团一行4人于4月19日至25日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与两国政界人士、友好组织及人士、民间机构、智库等进行了广泛接触,增进了理解,加深了友谊。
孟加拉国:源远流长的千年友好交往 孟加拉国,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南亚次大陆上的恒河三角洲。中孟传统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后汉书》中提到的磐起国即指孟加拉。佛教文化交流则是古代中孟交往的重要内容。1975年10月,中孟建交,至今两国关系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两国关系始终保持着兄弟般的友谊。去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会见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 孟加拉国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度:说其古老,公元前1000年左右该地区就有部落定居,公元前4世纪就有文字记载。说其年轻,作为1971年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今年只有45岁;而国民人均年龄不到30岁,又让这个国家充满活力。 我们到达齐亚国际机场时,正是当地时间下午三点,扑面而来的炎热天气就像是热情的孟加拉国人民。接待方告诉我们,3月至5月是孟加拉国的夏季,炎热少雨,我们来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最热的时间,尽管如此,这样的天气还是比5月底开始的雨季要舒服多了。 进入市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堵车。由于达卡市区道路行人、自行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天然气三轮车、汽车混行,加之道路狭窄、路面条件不好,使得堵车成为达卡的家常便饭。当地司机似乎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每辆车都加装了保险杠,对小剐小蹭根本不在意。而一旦上路,就很难保证能准点到达。这样的天气和路况可能也造就了孟加拉国人民热情但不急躁的性格。 访问期间,代表团与孟中人民友协负责人进行座谈;出席孟加拉国和平与安全研究所举办的圆桌会。孟方表示,孟中两国人民有着上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建交以来的40多年中,友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始终保持着兄弟般的友谊。孟加拉人民也一直视中国人民为好兄弟、好朋友,愿意和中国人民开展更多交流,共同进步。 农村发展委员会(BRAC)成立于1972年,是孟致力于消除贫困的著名跨国非政府组织。而BRAC大学则是在BRAC扶贫经验的基础上,于2001年成立的教育扶贫机构。目前学校共有教师200多人,学生将近5000人。代表团在与BRAC大学的座谈中,校长安达利博谈到了大学的办学经验、开设中文课程的情况,并欢迎中国教师到该校教授汉语,表示愿意和中国开展更多人文合作。 尽管在孟加拉国的行程只有2天,但我们仍然感受到孟加拉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似布拉马普特拉河一样源远流长,像喜马拉雅山一样坚不可摧。
尼泊尔:世代友好的亲密邻邦 离开孟加拉国,代表团来到访问的第二站——尼泊尔。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南麓,是与中国“一衣带山”相邻的南亚内陆国家。中尼友好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406年的法显高僧访问尼泊尔,此后历朝历代中尼交往不断。出生于1243年的尼泊尔建筑工艺大师阿尼哥,则是中尼文化交流的突出代表。北京的白塔,就是阿尼哥带来的尼泊尔风格建筑。1955年,中尼两国建交,至今两国关系已经走过了1个甲子。今年3月下旬,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 访尼期间,代表团拜会了尼副总理巴哈杜尔、前总理马达夫·库马尔·尼帕尔、前外交部长马亨德拉·潘迪。尼帕尔愉快地回忆起自己1981年首次访华以及此后的35年来与中国交往的点点滴滴。巴哈杜尔表示,尼中是好邻居、好朋友,尼泊尔十分感谢中国为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提供的帮助。潘迪表示,两国政党、智库、民间组织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并对未来尼中关系的走向寄予良好期望。 4月22日下午,刘凯阳副秘书长与尼泊尔世界事务委员会主席西莱斯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就两组织今后五年在开展交流活动,拓展合作领域,提供相互帮助,互通情况及交换出版物等方面达成谅解。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组织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尼泊尔较为活跃的全国性民间学术机构,成员遍布尼主要城市。该研究中心负责人与代表团座谈中表示,喜马拉雅山并不能阻隔两国的关系,愿和交流协会一起,为促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共同努力。座谈会后,中国研究中心向代表团赠送了其翻译的尼泊尔语《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书籍。 勒利德布尔市是尼国内最古老的城市,城内寺庙如云,被誉为“艺术之城”,著名的“帕坦”古城就位于该市,阿尼哥的出生地正是在此。在与勒利德布尔市政府官员座谈时,对方向代表团介绍了该市与中国杭州、成都、西宁、武汉结为姐妹城市的情况,并表示愿意与更多中国城市结为伙伴,学习中国地方政府的发展经验。 回国前夕,代表团一行访问了特里布文大学。特里布文大学是尼泊尔唯一的公立大学,负责管理全国的公立高等院校,现有学生将近50万人。校方人士谈到,特里布文大学作为尼最大的学校,为尼政府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不少政府官员都曾经是学校的教授。校方还特别谈到了与四川大学的合作协议,并希望今后能和更多的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 出访的最后一天,正值尼泊尔地震一周年纪念,不少古建筑在地震之后不复存在,仅剩下残垣断壁,不禁有一种“人是物非”的感慨。我们在为尼泊尔地震遇难者哀悼的同时,看到特里布文大学的学生们仍在受损而简陋的图书馆里坚持学习,不禁对这个国家更多了一份敬意和深深地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