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洋平(日本)
2016年4月至7月,由日中协会与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日友好征文活动”成功举办。大赛评委由智库学者、大学教授、媒体人士组成(日方4人、中方4人),经过评审,5位获奖者获得优秀奖,并于2017年2月22日至26日期间到访中国的北京、泉州等地。
访华团一行目的有3点:一是促进中日民间友好交流;二是加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三是学习中国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体制。笔者作为到访中国的获奖者成员之一,针对以上3点简要阐述访华途中体会到的中日两国的不同之处。
1、促进中日民间友好交流
访华期间,我们一行人拜访了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先生。笔者以曾在日本国家认定NPO法人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供职的实际经历,对中日两国在民间交流活动中的差异进行了阐述。中国的交流活动主要由民间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完成,而日本的活动主要由志愿者完成;中国虽然迫切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但会因此导致各机构工作人员减少,且年轻人的重心在本职工作上,所以志愿者群体呈现老龄化。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交流,但青年人主要忙于生计而很少有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 此外,青年人进入结婚、育儿的阶段后,能从事志愿者工作的时间会变得更少,所以中国的志愿者多为时间和积蓄比较充裕的老年人。而日本的志愿者团体目前在预算方面受到的限制比以往更加严格,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条件下,必须在开展活动前考虑好如何将项目做到最好的效果。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交流活动有行政预算支持,也会得到民间、企业的资金援助;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应难题也会逐渐增多,对此类问题做好预期再开展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2、对“一带一路”的理解
访问中,我们有幸到访了“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泉州作为古代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伊斯兰教最早在此地生根、繁盛、传播,经过漫长岁月已经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之中;泉州随处可见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此外,这里还同时容纳了道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成为了一座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城市。 日本宗教中有“八百万神明.. ”,是神教的特征之一。泉州可以容纳有各类信仰的信徒,而日本是相信万物皆有神明,这是中日两国文化环境上的不同点之一。在重视多样性的同时,像泉州这样可以让不同信徒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本着“带动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国家更加富裕”的目标,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但从日本的角度看,即使理解了这一倡议背后的动因,也不愿意完全遵循中国提出的倡议、在中国的主导下加入该倡议并积极推动。日本人往往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后才能判断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在此次访问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对多样性有了强大的包容力。
3、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体制
访问中,笔者还有幸参观了人民大会堂、朝阳区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海淀区的普通居民社区。参观中,了解了人民大会堂开会前的筹办过程;在参观朝阳区人民代表大会时,听取了4名人大代表对如何进行代表选举以及如何收集人民意见的方法介绍,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流。日本的街头演讲等选举方式,宣讲对象是人数不确定的市民,相比之下,笔者感到像中国通过设置咨询窗口、直接以社区为单位将民众意见反映给人大代表的方式更有效。交流中,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员一同参加座谈。在日本,议员较政府官员级别要高,因此在议员面前,政府公务员一般不会发表看法;而中国的公务员发表意见很积极,让人感觉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员似乎并没有等级高低的差别。
访问中我们还参观了海淀区华清园社区的办公地点、服务项目以及社区民众利用公共设施开展的活动。参观当天是工作日,所以在社区内练习京剧、书法、象棋、插花等活动的几乎都是老年人;但工作人员介绍,周末的社区活动也有许多年轻人参加,还会举行跨年龄段的活动。日本只有自治会开展此类活动,而且面临着民众参加率很低、老龄化加剧等问题,这也是自治会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的原因。但日本这种由互相认识的人所组成的自治会,不属于政府认定机构,行政上也没有相应的等级。数据显示,目前日本社区的老龄化比例达12%。随着未来社区年龄构成的改变以及社区住户的更替,如何组建对住户有吸引力的管理委员会并良好的持续运营下去,是日本今后应该继续关注的问题。
在民间交流方面,近年来到访日本的中国人显著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商店中的中文服务人员大幅增多,很多中国游客在短暂的赴日旅游期间,无缘与日本普通民众交流就匆匆结束了旅程。通过本次访华活动,笔者有幸与中国的人大代表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这是一次加深双方理解的良好机会。希望通过笔者供职的认定.. NPO法人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的活动及个人活动,能够促进此类项目在日本也得以实施。
(作者为日本某公司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