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荣幸能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会议上向各位尊敬的嘉宾致辞。
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并非一日之功,更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比赛。对“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的关注体现了对极高目标的追求。
2019年11月28日,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来自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高级别与会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提出了想法和建议。显而易见,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来看看文明的概念。我是一个绝对的欧洲人,出生在德国、比利时、荷兰三国接壤的地区。那里使用多种外语,经常遇到“歧义词”,就是不仔细翻译就会被误解的词汇。“文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英式英语和法语中,“文明”几乎与“文化”同义;在德语中,我们通常会将这两个词区分开。在维基百科上查阅有关“文明”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文章非常有趣。你会发现这些语言中关于文明的文章非常不同,每种语言里“文明”一词的具体内涵各不相同。
因此,我想,在与欧洲以外的文明或“文化”进行对话时,准确使用这些术语的难度可能更大。我听说,中文也有“文明”和“文化”的区别,后者更接近于我们的“文化”概念。在我的国家和我的母语德语中广泛提到的欧洲文明由迥异的区域文化组成。西西里岛和拉波尼亚的文化表现形式差异很大,但同处在一个共同的欧洲文明框架中。
讲到欧洲文明,我想到了甘地。当被问到“你如何看待西方文明”时,甘地回答:“我认为(让西方变得文明)是一个好主意。”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同为世界古老文明。在稳定的食物供应的基础上,各种技术得以进步,比如灌溉、天文学、基础数学,同时也形成了文字系统,知识、经验得以流传后世。基本的法律原则和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得以确立,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在欧洲,文明也意味着沟通和交流。罗马帝国的文化汲取了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本身也从亚洲和北非的不同文化中吸收养分。发源于中东的基督教是欧洲文明的基石。欧洲的哲学和数学得益于阿拉伯世界的巨大推动,而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世界的精神指南。世界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通过交流实现。例如,“禅”(Zen)在欧洲通常被理解为日本文化特色,但它是在中国“禅”(Chan)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植根于中国道教和起源于印度文化的佛教。各种文明都从交流互鉴中获益。
我们不应忽略欧洲文明的黑暗面——殖民。1492年,在航海家找到了通往美洲大陆的路线之后,欧洲凭借其军事优势,开始了征服其他文明的进程,并向其他国家传播欧洲文化和价值观。殖民历史在非洲、亚洲大陆上不断上演,19世纪达到高峰。中国对于殖民主义记忆犹新。历史无法改变,但如果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历史就不会重演。
女士们,先生们,
现代文明互鉴也带来了新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流,是什么让某个文明仍然保有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独有特色?信息交流会导致各个文明趋同而丧失独特性吗?
从流行音乐可以看到这种趋势。音乐领域的交流最容易实现。非洲节奏最初通过奴隶贸易被带到拉丁美洲,然后在古巴和波多黎各转化为流行音乐,后来征服了美国纽约的音乐厅,在那里被重新发展为“曼波舞曲”或“萨尔萨舞曲”,而后又传回塞内加尔并传到世界其他地方,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现代韩国流行音乐混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元素,甚至在欧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之相对的另一种趋势,我称之为“回归本源”。人们迫切需要超越个人身份的集体认同。因此,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音乐、着装、文学和建筑得以流传。
本届会议能够极大地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根源。现代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信息、货物、服务、人员的流动,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流动,这是无法完全限制的。增加相互学习和理解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益。我们需要找到增进交流的途径,既寻求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也保持各自群体身份和特点。 最后,我向会议组织者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35年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一直是我们卓越的合作伙伴。我衷心希望,一旦条件允许,我们能够实现面对面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