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会议(“巴黎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我有幸作为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代表团成员参加了11月30日至12月4日巴黎大会第一周的活动。
巴黎大会翻开历史新篇章 巴黎气候大会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发生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背景下,人们对大会能否顺利举行存有疑虑。最终,主办方不负众望,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大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要成果。 此次大会层次高、规模大,有14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开幕式并发言。除了各国政府代表团之外,联合国机构、其它国际和地区组织、非政府组织、智库、媒体、企业等均踊跃参会,参会总人数达三万多人。会前有183个国家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计划,包括美国、欧盟、77国集团等在内的各方都展现了诚意和灵活性,经过艰苦的谈判,在大会结束前夕终于达成了巴黎气候协议。该协议为2020年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原则框架和行动路线图。尽管如此,各方在资金、法律约束力、成果评估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发展中国家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资金援助承诺,在2020年后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国为此次大会的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重要讲话,引起各国代表热烈反响。他们认为,中国提倡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推出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措施,体现了中国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诚意,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和信心,显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会议期间,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各国相向而行,为达成最终协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政府组织:第二支生力军 会议期间,非政府组织表现十分活跃,为大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助力。全球约2000余家非政府组织到会,大会主办方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参与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旁听部分会议和新闻发布会,跟踪政府团开会的情况,也被邀请参与政府代表团举办的一些活动。大会秘书处还专门将主会场区域内的4号楼作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专区,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在这里搭台布展,介绍自己并进行交流。非政府组织可以在4号楼里的十几个会议厅里举办边会。900多家具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地位的非政府组织共举办了200多场边会。另外,由于参会的非政府组织人数众多,主会场无法容纳,大会主办方专门在主会场之外搭建了一处号称“绿营”的大棚,给那些无法进入主会场的非政府组织使用。包括奥朗德总统在内的多国政要还曾亲临“绿营”与非政府组织进行互动对话,倾听他们的诉求。 非政府组织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欢迎各国提出的自主贡献计划,称其为迈向解决问题的实际步骤。非政府组织期待大会能产生一个公平有效、操作性强、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给人类带来福音。强调政府应该切实履行承诺,动员社会各界采取共同行动。非政府组织在会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研讨会、科普讲座、环保产品展示、文化演出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民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敦促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能够摒弃分歧,达成共识,勇敢做出有利于当下和子孙后代的选择。
中国民间代表踊跃参会 中国民间组织在大会期间的表现也十分抢眼。中国科协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分别举办了“气候变化和修复力—协同规划中国城市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行动和创新风险管理”两场大会正式配套边会,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听会。 在“中国角”内共举办了30场边会,中促会、中国科协、中华环保联合会等6家国内著名的民间组织在“中国角”举办的边会上做专题发言,从参与气候变化的总体情况、沙漠治理、植树造林、低碳减排等方面,广泛介绍了中国民间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和成果,取得积极反响。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全联新能源商会、世青创新中心等组织围绕响应中美气候声明、碳金融、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青年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主题或主办或参与了多场次活动。中国著名企业家王石也应邀亮相“中国角”的活动。 在“绿营”内,同样活跃着不少中国民间组织和企业的身影。这里也设有一个中国角,用典型的中国红装饰,显得分外喜庆亮眼。有数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在“中国角”搭台布展。在此邂逅一名河北家具企业的老总,主动介绍自己企业的环保产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印象深刻。 同样在“绿营”,遇到一群中国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是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青年行动网络招募前来提供服务的。他们在此进行巡演,身穿可爱的“熊猫”服,表演环保主题的节目,演唱中国民歌,吸引许多人驻足围观,还纷纷和他们合影留念。 通过参会,欣喜地感受到中国民间力量在国际大型多边活动场合表现得越来越活跃,参与能力越来越强,已经成长为中国形象不可或缺的代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