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协会副会长 艾 平
喜出望外 2000年,为了进一步加强驻外使节队伍建设,中央决定从外交部以外选拔一批同志作为驻外大使后备人选。我当时任中联部非洲局局长,经过组织推荐、资格审查、综合考试、面试、考察和审定等六道程序,名列12人入选名单之中。随后,外交部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强化培训。培训结束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找我谈话,通知我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了任命我担任驻埃塞俄比亚大使的决定。 组织上的这一决定使我喜出望外,因为我在埃塞俄比亚的执政党中有很多朋友。1991年,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经过多年武装斗争取得政权,中埃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4年,埃革阵派团访华,中埃两国正式开始友好交往。当时,埃革阵的领导核心全国执行委员会由20人组成,来华访问的执委就有6人,规格之高,令人瞩目。这次访问为时两周,由我全程陪同。其间,代表团对中国的友好情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学习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认真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在高兴的同时我也深感责任重大。此前我从未在使馆工作过。第一次去就担任大使,又是在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去的,必须谦虚谨慎、不辱使命,努力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中央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形成思路 到任后,在初步调查研究和对外交往实践的基础上,我得出以下看法。首先,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友好国家。这其中有感情因素,有意识形态因素,更有两国根本利益一致和我长期工作的因素。其次,双方互有所求。显然,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具有更为广泛的利益,需要埃方支持的地方更多。同时,埃方奉行务实外交,希望通过对外交往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再次,双边关系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最突出的表现是,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有效的经济合作。同时,非传统经贸合作中出现了一些亮点,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埃方从其国情出发,选定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确定为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希望双边经济合作直接为之服务,并大力吸引中国公司参与国际招标的工程项目,但我公司在工程承包中出现拖期问题。埃方重视学习我发展经济的经验,希望我使用援款派出专家,开展管理承包、培训等活动,却因我国内体制、部门分工等问题遇到一些困难。针对这种形势,我感到要与时俱进,贴近双方实际情况、要求和可能,扬长避短,开拓新局面。 我按上述想法起草了到任报告,并得到国内认可。
克服困难 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双边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互利合作逐渐成为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形式。埃方迫切需要对外经济关系服务于其经济发展战略,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中方的期待主要有三项:一是学习我发展经济的经验;二是吸引中国公司参与公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国际招标,从而压低工程造价,并加快技术转移;三是吸引中方参与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帮助埃方加速培训相关人才。长远而言,埃方还希望将来有大批中国公司前来直接投资设厂。通过双方的努力,中国公司大规模进入埃塞工程承包市场。然而,工程承包进展的并不像想象得那样顺利,中方承揽的项目普遍出现拖期现象。这中间最主要的因素是,对中国公司来说,在国外承包工程,既不同于在国际施工,也同实施经援项目有很大不同,主要负责人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要懂技术、懂管理、懂国际工程的管理、懂外语,还要善于同业主、监理、工会、地方政府乃至司法机构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就公路建设而言,我们只是在兴建京津塘高速公路时才开始接触世界银行项目管理模式(“菲迪克条款”),复合型人才显然严重不足。在弄清基本情况后,我做了几件事。对埃方,我高度赞赏其积极推动双边互利合作的努力,表示中国公司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只是近年的事,需要尽快熟悉国际惯例,积累经验,增强实力,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需要两国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实事求是地说明,出现拖期问题,埃方(业主)、监理等也有责任,如取消原合同(“清场”)、重新招标对各方都不利,最好是坐下来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新的工期计划。对中国公司,我要求他们找准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搞好国外经营的规律,还要相互学习、支持。对国内相关部门和总公司,及时反映情况,争取必要的支持。采取这些措施后,尽管双边互利合作中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但至少避免了危机。 中方参与埃方能力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项目则相对顺利。随着埃方农村和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计划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来到埃塞俄比亚,分赴几十个教学点完成工作任务。在我任内,共有二百多人次中国教师参与这项合作,我曾多次到距首都几百公里的教学点去看望他们。这中间有过一些困难和许多牺牲,但更多的是合作的收获和人生难得的经历。应该说,合作保证埃方职教规划得以实现,中埃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一步发展,被培训者的人生道路由此改变,中国教师也得到锻炼提高。 在我任内,双边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形式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我在付出辛劳的同时,也在为祖国收获友谊。
合作结晶 新世纪之初,中方扎实推进各个领域合作在埃塞俄比亚赢得的不仅是友好情谊,还有埃方对中方巩固和加强同非洲国家友好关系的重大举措——中非合作论坛的积极回应与有力配合。 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举行,温家宝总理应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正式访问。14日夜,温总理专机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宝利国际机场。梅莱斯总理等亲自前往机场迎接。我和埃塞俄比亚外交部礼宾司司长迪巴巴博士登上专机,迎请温总理下机。在舷梯旁,两位总理热情握手。随后,梅莱斯向温总理介绍了其他前往迎接的埃方高级官员。温总理走到使馆和中资机构的欢迎队伍前,同每一位同志握手,欢迎场面热烈动人。 15日上午,埃塞俄比亚政府在国家宫举行欢迎仪式。温总理检阅仪仗队。当军乐队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时,我不禁心潮澎湃,作为大使,这无疑是我任内最为辉煌的时刻。 欢迎仪式后,两国总理举行会谈。双方高度评价两国关系,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的意见和建议。会谈后,两国总理出席签字仪式。 随后,温总理一行前往联合国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二次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会议由埃中两国外长轮流主持,梅莱斯总理、温家宝总理以及与会的其他非洲国家领导人先后讲话。开幕式结束后,温总理邀请非洲国家领导人一道参观中非合作成果图片展。 上午的活动结束后,温总理一行再度前往国家宫,出席埃塞俄比亚政府的欢迎宴会。午宴后,温家宝总理拜会了埃塞俄比亚总理戈尔马。 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下榻的喜来登饭店会见了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 晚上,梅莱斯总理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参加论坛活动的各国领导人、代表团成员和企业家。其间,埃塞俄比亚和中国艺术家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赢得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16日早饭后,温总理接见使馆、中资机构、与会工作人员、演员和机组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随后,温总理继续会见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 下午,温总理和梅莱斯总理一道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纪念雕塑揭幕仪式。随后,两国总理在机场话别。温总理在埃塞俄比亚的活动圆满结束。李肇星外长则回到会场,主持论坛部长级会议闭幕式。会议闭幕后, 两国外长会见了记者。 17日下午,李肇星外长同亚的斯亚贝巴市长阿尔卡巴共同为“埃中友谊大道”剪彩。晚上,李部长到使馆看望大家后前往机场。
尾 声 2004年7月中旬,国内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任命林琳为新任驻埃塞俄比亚大使。 2004年8月20日,是我在埃塞俄比亚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再度来到总理府向梅莱斯总理辞行。我感谢他在我任内对双边关系的重视。他说,任何使节都不可能永远呆在驻节国家,再好的大使或迟或早总要结束任期,但至少有两点可以使你昂首离开埃塞俄比亚。首先,从专业角度讲,你善于排除任何故障。一枚螺丝钉松了,就可能使整个列车颠覆。而你能够使所有机件松紧适度,从而使双边关系的列车按照既定方向以既定速度前进。其次,我们有过很多的中国大使,但你显然比他们有更多的朋友。你的朋友,包括埃塞人和中国人,都因你受益。他的话令人感动。可以说,这次辞行为我的任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3年5个月代表祖国的经历是我一生当中最为辉煌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