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友好交往  
中日友好征文选登
 
      【编者按:我会和日本日中协会于2016年共同举办了首届面向日本社会各界人士的友好征文活动。经中日双方8位评委的认真评选,井上正顺等5人获得优秀奖,29人获得参与奖。本刊分两期选登部分参赛文章,以飨读者】
 
                      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将日中友好寄托给下一代
                                           木尾原  美歌
  1999年,我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事务所旗下的志愿者队伍,开始参与对(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援助事业。当时,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呼吁民间支持其开展的“希望工程”项目,并在国际上广泛向企业、政府机关和学校等募集捐款。我的工作就是在“希望工程”中为日中两国援助和被援助对象牵线搭桥。我最初的工作是开展日本福冈县田川市对河北省丰宁县的教育援助活动。
  丰宁位于河北省北部,开车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进入内蒙古。那里是辽阔的大草原,风景秀美,降雨量很少。而田川市位于福冈市南部约70公里的地方,宛若被群山环绕的农村,从前是煤炭矿区,一度很繁荣。
  参加活动初期让我了解到农村贫困的现实。这里降雨稀少,经济落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难得的降雨也流出地表,想依靠畜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为时已晚。田川市的一位前校长来到了丰宁这片贫瘠的土地。当时已60多岁的老校长在简陋的校舍看到质朴的孩子们,不禁想起自己贫困的少儿时代,于是他当场决定自己要帮助丰宁的孩子们。他返回家乡后立即与另外一位退休的校长商量,得知此事的毕业生们也志愿参加活动,进而他们的家庭成员也参与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丰宁教育援助活动日益壮大,发展成为田川市民整体参与的活动。每年夏天,田川市民都到访丰宁,通过美术和音乐进行授课交流、介绍日本的竹蜻蜓和风车游戏、借用食堂招待大家吃日式的咖喱饭。多名田川的小学生也被家长带到了丰宁,实现了儿童之家的交流活动。因为每年会面的缘故,田川市民已经记住孩子们和村民的面孔,亲近感增加,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丰宁的人民对他们很放心并抱有一种期待。援助活动的内容是建学校,挖井,在校内种植果树,赠送图书、学生宿舍的床具和电脑等。学费援助对象有200多名儿童,目前当地已经没有失学儿童。我作为唯一的翻译,让当地人了解到日本人的热心并被当地人所信赖。我本人也愿意和田川市民一同访问丰宁。我认为,大概参与此活动的每个人的目的都不仅仅局限于支援当地的教育吧!
  但是有一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件。一个受援儿童的父亲诉说“自己的孩子被认定为失学儿童,但一次补助也没有得到。你们是骗子!”实际情况是因为担心以现金的方式把学费交给家长后被挪为他用,所以改为通过学校进行直接管理。本应事前进行说明,但却没有得到理解。这就是因贫困而滋生的误解与恨意。虽然改善了教育环境,但当地的贫困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是一件让我们深思的事件。另外,田川市方面每年也因为援助请求、高额的旅行费用、捐款的募集等而产生疲劳感和牢骚。对于我自己来说,因学校和学生的增加,救助金的管理工作也很辛苦。
  田川在迎来支援丰宁教育活动10周年之际,决定邀请丰宁的孩子们来日本。2011年3月,就在人选已定,即将出发之际,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核电站事故给邻国中国也带来超过预期的恐惧,丰宁人认为“不能让可爱的孩子们去日本那样危险的国家”(尽管田川市距离日本东北有1000多公里!),最终该计划中止。更为遗憾的是,去年该活动的负责人,田川市的那位老校长去世了。
  中国政府的扶贫战略即将结束,将转入绿色发展时代。如今,北京到丰宁之间的高速公路已开通,草原开发了旅游资源,创造了新的收入。受援助的孩子们顺利毕业,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应该逐渐开始真正脱贫了。孩子们,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正因为有田川市的支援才有丰宁的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大人因为担心你们的未来而奔波着,他们跨越日中的壁垒,给相关的所有人带来了喜悦和信赖。你们是在日中友好中培育的未来一代,你们一定能构筑新的光明的日中关系!
 
                                     通过民间交流促进中日友好
                                              涉谷俊彦
  中日两国是相互搬不走的邻居,是共同拥有汉字文化的老朋友,而且又是世界第二和第三位的经济大国。因此促进两国友好,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即使是这样的两个国家,也未能经常保持稳定的关系。有时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不够充分,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纠结或称之为误解。两国之间存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以两国有责任行动起来促进相互的友好关系。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积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职务的升迁,就会出现很多难以言表,或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而难以行动的情况。没有这种困扰的年轻一代应该推动建立一种坦诚交流关系的机制和制度,这样就能构筑起终生的友好关系。青年时代培养的人际关系,将来必定会在其走上一定的岗位后发挥作用。即使国家或语言不同,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亚洲人。如果他们拥有了能够敞开胸襟交流的机会,深厚的人际关系,坦诚对话的友情就会被培养出来。
  因此,我建议创建青年人在第三国相互切磋的留学制度。例如,将从两国选拔出来的年轻人送到美欧这样的非亚洲地区进行一个时期的相同课程的学习。两国青年结成对子或小组,同住一个宿舍,围绕世界顶尖大学的艰难课程,共同定期开展学习研究。他们没有亲朋旧友,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从零开始建立人际关系。也许他们还可能感受到对亚洲人的偏见或误解。在人生从未经历的地方,承担着两国未来的年轻人,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时而会有生活的烦恼,或感情的碰撞和争吵。依靠表面的交流就能够轻易过关的环境没有了,不进行坦诚的交流就无法渡过难关的艰苦环境,其巨大的效果值得期待。
  我曾经在英国的两所研究生院留学。我通过留学获得的最大财富,不是学问的增长或英语能力的提升,而是结交了终生友谊的中国朋友。留学的时候正值日本国有化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的时期,两国关系恶化。通过两个课程,我认识了几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我留学的那个研究生院,作业数量庞大,考试难度极高,有很多人因无法获得学位而失意地回国。就是在这里,我和中国的朋友们每天在努力学习。连母语是英语的班级同学都是焦头烂额,我们要想搞明白,也就只有熬夜加紧学习并采取分担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作业。担心被淘汰和极度的疲倦与压抑,有时也和中国朋友发生争执。那种日子是靠赔笑脸、逗贫嘴无法度过的。但是,当顺利完成学业的时候,我们流泪了,相互拥抱,相互成为了弟兄,并结下了终生的友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应该知道,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无法完成学业。我们感动和分享快乐的瞬间,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至今,我和他们还在交流,互相家访,已经发展成家庭的朋友。
  两国之间有许多团体在举办互访交流。但这是一个双方都是以中国或日本为舞台举办的集体交流,每个人不用流露出自我和个性就能很容易地交流。把它比作足球的话,就是任何一方都不过是在主场举办的一场友谊赛。东道主很容易得到球迷的欢呼,不能不说是装饰门面的走过场。在两国当中都存在很多情感丰富,并且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年轻才俊。希望创造一种机会和环境,能够让两国的优秀青年敞开胸襟,进行心灵的相互沟通,其效果是无法衡量的。
  如果能像本文提议的那样,在第三国共同留学的两国青年,有朝一日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两国的友好关系会更加和谐融洽。我坚信创造这样的机会,才是两国领导层的重要职责。
 
                                        迈向日中真正友好之路
                                               三石雪瑶
  如果被问到“你对中国抱有好感吗?”,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的”。但遗憾的是,现在日本社会约有80%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没有好感”或是“总的说来没有好感”(2016年3月日本内阁府数据,《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调查时间:2015年10月)。正如近年来在日本流行的“爆买”一词所述,大量中国游客正涌向日本。但日本方面缺乏对华亲近感则意味着,标榜“好客”的日本事实上并不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我个人强烈希望,日中两国间不应仅停留于表面上的肤浅关系,而应在个人层面上实现相互尊重。我是一个大学生,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中国人,由于从小往来于日中两国间,能够接触到日中两国各自的优劣之处,也希望两国能够繁荣昌盛。就在祈愿日中友好的一天天中,我已度过了19个年头,即将迎来20岁。我愿借此机会阐述一下自己心声。
  坦率讲,政治层面的日中关系难以称之为良好。钓鱼岛问题(日称“尖阁诸岛”)、南海问题、日本自卫队紧急升空次数屡创新高,类似新闻时常耳闻目睹,关于日中关系的词汇也多以消极负面为主。日中关系间最为复杂难解的是领土问题,两国对此难言妥协也并非不能理解。领土问题事关国家利益,也波及该国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过去,围绕中方开发东海油气田问题,双方于2008年划设了共同开发区域。但紧随其后就于2010年在钓鱼岛海域发生了撞船事件,日中关系迅速陷入低谷。此外,南海问题事关日中及其他国家的海上通道安全,更为复杂敏感。仅从上述问题中就可看出,当前日中之间的问题均为高度关乎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问题,非简而言之就能得出结论的重要议题。
  但反过来看,政治层面的分歧与我们并无直接关联。在钓鱼岛海域驾驶船只朝我们撞来的也并非是坐在我身边的中国人。那为何我们老是将“中国人怎么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怎么样”这样大而化之的概念挂在嘴边呢?同样都是中国人,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不一样,日本也并非人人都是谦虚有礼。因此,不能因为对方是哪国人,就拒绝发展友好关系甚至拒接接触。只有将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才能去认真地理解他的观点、他的成长经历与文化背景。如果仅仅因为对方是某国人就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对方的话,那无疑将对他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我的大学里有许多中国留学生,街头也经常能看到中国游客。我每周都会与我的中国留学生朋友打打桌球,加深友谊,也经常会在街头主动帮助不太会说英语的中国游客答疑解惑。因此中国对于我而言,已经是不用乘坐飞机便触手可及的地方了。也可以说,即使自己没有到访中国,只要想了解中国,那就有这个条件。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带有成见,但这种成见可以通过实际接触来加以改变。许多不知道我是日中混血的朋友在我面前批判中国的一些恶习时,我会毫不犹豫地介绍有关行为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以及自己是日中混血这一事实,就如同听到自己祖国被人批判时的反应一样。我也认为,我能做的首先是在与自己朋友接触过程中逐步改变他们的想法。而我们共同能做的则是为加强相互理解而迈出步伐,让人们有哪怕一点点的意愿想去接触对方,这就意味着心里有了能容纳对方、尊重对方的空间。只有通过我这样个人层面一点一滴的交流,才能逐步构建起不为政治关系所左右的全社会友好氛围。
  我的20岁马上就要到了,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我的做法,为未来两国友好关系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希望早日看到能有超过80%的人在回答“你对中国抱有好感吗?”时给出肯定回答的那天。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