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友好交往  
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第65次年会随笔
 
                                                      游海霞
 
      8月27-29日,我随中国民间组织代表团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了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第65次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2015年及以后:我们的行动议程—民间组织在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的作用”。2015年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又恰逢联合国成立70周年,此次年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凝聚全球民间社会的积极力量,为制定2015-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言献策。这也是时隔7年之后,新闻部/非政府组织年会再次回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
  据组委会统计,本届年会共有来自全球117个国家的900余家组织、约2千名代表参会,为期3天的年会共设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人权、气候变化4大议题,每个议题均安排两场同时举行、互为呼应的圆桌会议。例如,消除贫困议题主要在“消除贫困-紧迫的人权任务”和“应对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领域的不平等”两场圆桌会上讨论。每场圆桌会历时一个半小时,有一名主持人和5位主要发言人,现场参与者可通过提问与主要发言人互动。年会的重要会议集中在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会议厅和1、2号会议室举行。除圆桌会议外,还有60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小型研讨会,规模从30人到80人不等,由参会的各国非政府组织自行申请举办,参会代表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点和时间安排自由参加。
  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视频致辞,强调联合国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日益密切,认为非政府组织秉持权责平衡原则,在各国基层民众中具有广泛影响,为千年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所有与会代表能够充分表达意见,推动国际社会把握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正确方向。秘书长的致辞引起与会代表强烈共鸣。
  会议期间,我全程参与了4场圆桌会议,亲身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代表们积极参会、踊跃发言的热烈气氛,许多参会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让我深受感染。我注意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们普遍更关注如何消除贫困和确保发展的包容性,而发达国家的代表们则更注重保护人权和气候变化。在气候变化议题下一场名为“实践中的气候正义”的圆桌会上,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史国辉围绕议题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发展中国家应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没有一种所谓最佳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他表示,发达国家政府、企业也要真心实意地履行自己的历史责任,在资金、技术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以实际行动践行气候正义。他的讲话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会议结束后,不少参会者与他交换名片,交流看法。我深深感到,中国民间组织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把握机会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是一件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与参会代表的交流,我发现不少国际非政府组织在纽约设有常驻代表,他们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类会议并适时提出参考意见,对联合国的各种决议施加影响。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更是占据了地利之便。目前,中国民间组织尚未有常驻纽约的代表,一定程度上对全面深入参与联合国的活动产生影响。
  本届年会的文艺气氛令人耳目一新。在开幕式上,韩国歌手李承哲献歌一曲,深情表达了全球各国民众齐心协力、共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当晚的招待会上,几位来自韩国的舞蹈演员为大家表演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令人印象深刻。不少参会代表都纷纷上前同靓丽的女舞蹈演员们合影,大家笑着说,今天的哈德逊河畔吹来一股浓浓的韩国风!我不禁想到,中国艺术家们如能在这个全球非政府组织的盛会上展示一下精湛才艺,既能进一步改善我国家形象,还能表现出我民间外交具有亲和力的一面。
  我和其他几位中方代表利用会议间隙,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联合国图书馆和安理会会议厅,还在联合国员工餐厅吃了午饭。我注意到,餐厅使用的是用回收纸浆制作的一次性环保餐具,沙拉、水果、热菜等菜品自取并一律按重量计费,有利于健康饮食和杜绝浪费。
  不过,年会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从注册现场看,年会的组织工作相对松散。会议开幕前一天的中午12点开始注册,代表们排着长队,但进展缓慢,17点下班时间一到,注册即停止了,很多排队等候的代表们不得不失望地离去。第二天开幕式前,仍有很多人排着长队注册,这给一些与会者带来了不便。
  我作为一名从事民间对外友好交流的工作人员,能够亲身参与和感受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第65次年会,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会场内外的所见所闻使我感到既新鲜,又受益匪浅。我相信,随着自身的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民间组织将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活动,并与各国非政府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