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会和日本日中协会于2016年共同举办了首届面向日本社会各界人士的友好征文活动。经中日双方8位评委的认真评选,井上正顺等5人获得优秀奖,29人获得参与奖。本刊拟分两期选登部分参赛文章,以飨读者。】
日中两国90后的未来 井上 正顺
我于1992年生于东京,我们这一代被世人称作“富足的一代”,并动不动就被冠上“小康”的帽子。在中国,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一代人被称为“90后”,实际上日本“富足的一代”和中国“90后”有着许多相似的成长环境。 例如,日本育龄妇女总生育率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降至不足1.5。中国也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这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此外,两国均是父母双职工家庭多,家人相聚的时间少。再有就是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地的信息唾手可得。“富足的一代”和“90后”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其他年代的人大不相同。 我18岁那一年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我那时没有学过中文,仅因为想要出国的梦想便远赴中国。我对中国的印象无所谓好坏,但通过和中国朋友们的交流,有很多新的发现,令我耳目为之一新。 比如,我的中国朋友们很有主见,这让我很惊讶。在日本,由于人们重视“现场气氛”,很多时候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中国人却完全相反,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毫不犹豫地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中国朋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他们的行动力也令我惊讶。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中国人都是积极行动的人,其领导力多次让我折服。 当然,最让我惊讶不已的,是他们的自制力。无论多忙都不忘勤奋学习,在我看来,这种强烈的上进心,正是日本年轻人最缺乏的。 去年的日中共同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轻人对日本持消极印象的比率有所下降,而日本人整体上对中国抱有消极印象。由于大部分中国“90后”是看着动漫、漫画等日本的亚文化长大的,并且,随着网络和贸易快速发展,接触日本信息和产品的机会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日本持有积极印象。在日本,对中国的信息报道很多时候充斥大量负面内容,我深深觉得这是导致日本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我能够指出报道有失偏颇、歪曲事实,但仅靠我一人之力进行更正并非易事。 但我衷心期待今后也能继续保持和中国朋友们和平、热烈、充满希望的交流,并且,我将竭尽所能为日中友好而努力。 我认为要达到此目标,要创造更多平台,增加两国年轻人的交流,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一直以来,我在日本国内及海外策划并举办了形式各样的日中友好交流活动。在北京留学期间,我作为日本留学生团体代表,每月举办一次日中交流会,为学习中文的日本留学生和学习日文的中国学生扩展了交流平台。此外,我还着手策划了“日中共同成人仪式”和“夏日庆典”等介绍日本文化的项目,以及诸多旨在加强两国年轻人相互理解的活动。回国后,我经营“90后之会”(常住日本的日本、中国“90后”们),努力将其打造成日中交流平台。通过从事这类活动,我有了一点切身感受,那就是人与人的一次邂逅孕育着下一次的相遇。 我们在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时,会不自觉有所戒备,容易对其持负面印象。这是极其可悲的,大有改善的空间。 因此,要积极推进面向两国年轻人的草根交流,让尽可能多的人相互真正了解对方,这一点很重要。我坚信无论何种规模、形态和形式的交流,都将播下未来日中友好的种子,积极培育民间草根交流的种子意义重大。不同于生于其他年代的人们,日本、中国的“90后”将担负未来20、30年日中关系的重任,他们是发展日中关系的宝贵人才。 当前重要的,不正是有人能够站起来并向前迈出一步的勇气吗?更重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日中双方应共同努力、相向而行,坚持日中友好的潮流不动摇。 中国有句谚语叫“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这些有志于日中友好的人士,绝不能忘记早期打下“日中友好之井”的前辈们。今后,我们“90后”也要怀着对前辈的感恩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日中友好之井”挖的更深,让和平的种子开花结果。
(作者为公司职员)(黎璐琪 译)
日中友好2.0 伊藤洋平
仅靠想法就能实现日中友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我2013年自中国留学归国后,通过自身所从事的日中友好活动中所体会到的事实。 我虽然未曾亲历日中邦交正常化,但了解到那一时间有许多人对日中友好抱有高度热情,活动资金也十分充裕。这意味着,当时可以将某一想法迅速投入到实践中。但如今,那一代人已经逐渐老去,且与那时相比,有志于投身日中友好事业的人数在减少,政府用于友好活动的行政拨款及能给予资金支持的企业在减少。囿于资金困难的友好团体为数不少。考虑到这一大环境的变化,现在日中友好活动也需要采取新的形式。在此,我参照web2.0,提出了“日中友好2.0”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 政府与民间领域的交流相分离 我来华留学正值2012年购岛事件发生之时。9月18日那天,我被告知不要离开学校,在教务室与老师作伴。那时的环境中漂浮着忐忑不安的气息。但是和中国同学接触时,许多人都认为政府是政府,自己是自己,政府关系与朋友关系是两回事。这样的想法对于不为政治关系左右的民间交流非常重要。 二、 提供继续开展友好活动的必要环境,开展符合自身能力的活动项目 友好活动往往耗资颇多,而这些资金又多来源于关心日中友好人士的无偿捐助。这样的机制会加重部分人的经济负担,使手头困难的人难以参加到友好活动中来。基于这一点,也从收益面来考虑参与日中友好事业的话,在继续开展友好活动时必须辅以必要的配套活动。例如暂停参与意愿普遍低下的活动。至少应根据自身能力与情况,开展符合参与者期望的活动,这一点十分重要。 三、 加强跨团体、跨年龄层间的合作 从事日中友好活动的团体以日中友好七团体为代表,同时各类学生友好团体也为数众多,如果算上中方的相关团体那就更多了。但是各团体间往往都是单独作战,也都面临着资金来源及会员数量减少的问题。因此,可通过加强各类友好团体间合作,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 同时,我深感我们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合作的重要性。我们虽然没有人脉与经验,但充满行动力。年长一代则富有经验与人脉,也有各种想法。将我们年轻一代的热情与年长一代的人脉与经验相结合,既富有行动力,又能发挥经验与想法的优势。加强类似跨年龄层的合作未尝不可。 四、 分阶段开展活动 如今,日本人在提及中国时,大部分都是在谈论有关中国的负面话题,我自身也经历了不少这样的事情,而要让大部分对华持负面印象的人马上行动起来可谓困难重重。因此,要形成日中友好的大趋势,必须将其分为几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是召集有在华留学经历及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以其为基础开展活动。第二阶段是推动从未接触过中国,但对华持中立立场的人加强对华接触,扩大日中友好的“朋友圈”。第三阶段是吸收对华持负面印象的人加入到日中友好的潮流中。我认为,目前第一阶段的环境已经成熟,下一步可进一步扩大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活动力度。 五、 媒体的理解 在中国,抗日神剧不断热播,而日本则充斥着有关中国环境问题及钓鱼岛问题等的批判性报道。但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仅靠批判难以解决的问题。原因在于,中国媒体将爱国主义教育视作重要内容,日本则通过大肆播出批判性报道来吸引观众眼球,谋求商业利益。我们能做的不是改变媒体本身,而是让大家都知道为何媒体中充斥着类似报道。这样有助于减轻日中两国间的偏见,推动更多人迈出新的一步。 上述观点是我对“日中友好2.0”的一些想法。我不仅将此次征文活动视作一次作文比赛,而是将其作为传播观点的重要场所。希望能将这些想法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帮助推动日中友好活动发展。如果各位对上述某一项活动感兴趣的话,烦请与我联系。希望与各位一同努力,实现日中友好。
(作者为公司职员)(傅巍然 译) “一带一路”有利于日中实现合作共赢 末富昌平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构想。“一带一路”构想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经济繁荣,其范围涵盖从亚太地区到欧洲以及非洲。 “一带一路”构想将给世界带来各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主要是因为其提倡建设基础设施、消除贫富差距、及其崭新的经济制度模式。 首先,“一带一路”构想的最显著特征,即建设基础设施。“一带一路”构想包含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的地区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将使受益国物流畅通,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其次是消除贫富差距。“一带一路”构想的原则是“协商”。它不仅考虑本国利益,而且要考虑双方获利。另外,“一带一路”不是阶段性发展,而是谋求共同发展。所谓阶段性发展,不是许多国家同时发展,而是一部分国家获得发展,然后带动其他众多国家发展,是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发展,这就是日本在东南亚展开的“雁阵模式”。相反,“一带一路”构想的目标是所有的国家同时发展、共同发展,任何阶段都不产生贫富差距。 最后就是为现行经济制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全新模式。现行的经济制度是以欧美为首的、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制度。其为近代和现代的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但是,近年相继发生的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可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经济体,包括基础设施在内,各种需求增长空间巨大。以沿线广泛的国家为对象的“一带一路”构想为今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这些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制度,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清新的空气。 但是,为实现“一带一路”构想,也面临一些课题。构成“一带一路”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壮丽蓝图。为实现构想,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都将成为课题。 首先是技术力量,它需要高技术含量。新型流通的核心基础设施不能轻易被毁坏,而且要满足超长距离,在建设过程中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上述都需要高技术标准。 其次就是资本力量。为了实现这样的宏伟构想,需要巨额资金。其资金主要依靠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欧洲的发达国家都参加了该银行,但是日本和美国没有参加,而且现在该银行还没有业绩,能否得到国际的信任还不确定。 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日本和中国的合作得到解决。日本拥有高超的建设能力,而且也得到了迄今为数众多的、在许多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经验验证。另外,日本的先进技术,也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日本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能够减少对资本力量不足的担忧。日本不仅能够提供资金,其主导亚洲开发银行,经营管理开发基础设施银行的经验也很丰富,掌握投资秘诀,日本的加入将提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信誉,并将影响更多国家参与,筹集更多的资金。 “一带一路”对日本拥有巨大利好。它不仅将为日本经济带来直接的红利,也会增加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存在。为了完善基础设施,日本企业可以在国外施展宏图,结果还会作用于消除贫富差距,而且还会因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带动新型经济制度的发展。参加“一带一路”构想,对日本是个巨大的机遇。 总之,“一带一路”关系着世界的发展,对于中日经济贸易合作是个巨大的机遇。
(作者为大学生)(文德盛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