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友好交往  
加强民间交流促进务实合作 谋求互利共赢
 
                             ——齐续春副会长访问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侧记

                                                       王琳

      应新西兰亚洲基金会和澳大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简称“交流协会”)副会长齐续春于9月6—13日率交流协会代表团一行对上述两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交流协会副会长艾平,交流协会秘书长倪健陪同访问。访问期间,齐续春副会长与两国议会、地方政府、智库、友好组织及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深入了解了两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就双边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十三五”规划以及民间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进一步促进了交流协会与相关组织的理解与合作,也为夯实中新、中澳友好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有幸作为代表团一员参加了这次访问,感觉此访内容丰富,收获良多。
                                   新西兰:人文交流,继往开来
  新西兰是此访的首站,它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两大岛屿组成。一提到新西兰,首先让我想到的是电影《魔戒》和《霍比特人》中茂密的森林、起伏的丘陵和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随着这些电影的上映,近年来访问新西兰的中国游客逐年增加。据介绍去年有40万中国人访新,同比增加了40%,目前中国是新西兰除澳大利亚外的第二大海外游客市场。对于拥有470万总人口的新西兰来说,40万不是个小数目,但与去年中国出国(境)1.1亿人次这个数字相比,40万的确是九牛一毛。卡特议长以及达尔齐尔市长在会见中均提到希望更多的中国游客到新西兰旅游,在未来的3年,目标是每年接待100万中国人。这对新方而言是个挑战,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提高接待能力,加强旅馆、餐厅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希望能与中方企业合作,共同进行相关设施的建设。
  在惠灵顿访问期间,齐续春访问了维多利亚大学并以“加强交流合作,共筑中新关系的美好未来”为题做了演讲。维多利亚大学1899年建校,是新西兰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该校现有中国留学生800人,在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该校设有中国研究中心,并建立了孔子学院。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部分公共外交事务,在亚洲各国推介新西兰。当天有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100多名师生参加,现场气氛热烈。
  除惠灵顿外,代表团还访问了南岛最大的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市。很多中国人,包括部分旅居新西兰的华人都不太熟悉这个名字。不过提到另外一个译法——基督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是中国知名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家乡。路易·艾黎是新西兰知名的教育家和作家,他于192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各地辗转奔波,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教育、技术培训等作出很多贡献。1987年12月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代表团在基督城会见了当地致力于中新友好事业的原新中友好协会会长云达忠,他的父亲曾是美国飞虎队队员,来华参加抗日战争。1932年云达忠出生于中国成都,高中毕业后离开中国。他介绍了自己早年在中国生活期间与路易·艾黎多次见面的印象,认为艾黎当年不顾战乱年代的艰苦,甘愿留在中国,努力解除当地人民的困苦,是新西兰人的骄傲。云先生提到新中友协就是在路易·艾黎的提议和努力下于1952年成立的,当时新中两国尚未建交,协会在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新西兰民众提供了解新中国的机会,积极推动新西兰外交上承认新中国,此目标于1972年实现。新中友协虽然换了几任会长,但一直秉持着路易·艾黎博大的爱心和国际主义精神,积极致力于两国民间友好工作。
  路易·艾黎作为中新友好的使者,在两国人文交流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此次代表团会见的很多人都与中国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卡特议长介绍说自己的女儿在厦门的大学工作了2年,即将于年底回国。他本人也是多次造访中国,并将于10月率议会和贸易联合代表团访华,这是新中两国议会时隔10年后的交流,也是首次与贸易界共同组团访华。他相信此访在促进两国议会交往的同时,还将增进两国经贸交流与合作。亚洲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德雷珀在座谈中首先拿出几张老照片给齐续春副会长和王鲁彤大使,一边介绍照片中的场景,一边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自己刚刚进入大学,还是个19岁的大男孩时,作为背包客,独自到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等地旅游时的情景。当年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到处欣欣向荣,人们充满朝气,加之南方秀丽的自然风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都给德雷珀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年轻时的经历,也影响了德雷珀先生日后的工作。他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中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中新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希望我们两个组织今后可以开展更多的交流,也希望德雷珀先生可以重返他19岁时到过的地方,感受今天中国的变化。
                                  澳大利亚:通过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代表团结束对新西兰的访问后,从基督城飞抵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这里是2014年G20峰会的举办地, 2016年G20杭州峰会刚结束不久我们便来到2年前的会议举办地,并有幸入住在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期间下榻的酒店。
  布里斯班是昆士兰州政府所在地,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城市,位于澳大利亚本土的东北部,纬度比新西兰低,基督城尚是初春,这里却已是初夏。我们的酒店濒临布里斯班河,周围环境优美。也许因为是周末,沿着河边步道晨练的人较多,偶尔还会看到几只长嘴的大鸟在草坪间漫步、啄虫,丝毫不怕路人,让人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布里斯班期间,昆士兰州副州长特拉德女士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到酒店与代表团座谈,介绍了昆州与中国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人文、教育和经贸交流情况。她说昆州致力于发展并深化与中国地方政府的交流,两国在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增长势头强劲。今年年底她将与昆州贸易投资局董事会主席一道访华,并赴成都出席昆州驻成都办事处剪彩仪式,希望今后与中国的西部内陆地区能有更深层次的交流。
  昆士兰大学代理校长乔安妮·莱特、昆大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陈平教授向代表团介绍了昆大及孔子学院的情况。昆大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大学之一,有5万名学生,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5000名,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昆大在教学及科研领域的成绩斐然,在国际上的大学排名处于50-80位之间。与中国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大企业在科研、材料科学、化学领域的研发方面保持着多种方式的合作。昆大的校长及各学院负责人都重视与中国的交流,2009年昆大与中国的天津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孔子学院,并于2010年正式揭牌。今年,昆大与宝钢签署了第二期1500万元的合作项目,共同开展新型材料的研发。座谈后,代表团一行参观了昆大孔子学院、艺术博物馆和昆大美丽的校园。尽管是周末,但教室、操场上仍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运动,其中不乏亚洲面孔,体现出大学里浓厚的国际化氛围。近年来赴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人逐年增加,特别是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父母越来越愿意把正在高中甚至在初中就读的子女送出国学习。我想,随着中澳自贸协定的生效,澳大利亚签证政策的调整,今后赴澳留学的人将越来越多,两国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我们访澳时正值澳大利亚新一届议会选举后的首次全会,两院新当选的议员在国会进行首次演讲,各政党围绕国内、国际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议会召开前后我们在媒体上也看到不少关于涉华问题的报道。报道所反映的内容既是政党之间权力博弈的体现,也是新政府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双边关系进行的新思考。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进程缓慢等不利的经济环境下,澳更加看重与我的合作,希望搭乘我发展快车,实现自身经济稳定增长。澳对开展与我在高新技术、基础设施、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期待很高,参议长帕里、众议长史密斯、特拉德副州长以及昆大的负责人,包括在澳期间我们接触的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和华人华侨代表在会见、座谈中均表示出此意。他们认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未来15年内,中国将有70%的人步入中等收入阶层,将产生庞大的消费需求,这对澳经济发展来说是巨大商机,澳应抓住这一机遇,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当前中澳关系中经济合作方面的比重较大,但双方关系的未来走向不完全取决于经济。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还应该包括社会、文化以及增进民间感情,甚至包括安全方面的合作。只有全方位拓展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互利共赢。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