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论坛  
二十国集团与中国的贡献
 
                                                   杨娜  吴志成
 
  二十国集团(G20)是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它的建立为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舞台。作为G20的重要成员,中国既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也是G20全面增长战略的最大贡献者。自G20创设至今,中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建设、协调发展以及创新理念等方面积极作为,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和首尔峰会上,中国围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措施;在戛纳、洛斯卡沃斯峰会上,为促增长和保稳定提出了10点建议;在圣彼得堡峰会上,为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了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等新理念;在布里斯班峰会上,提出了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等建议;在安塔利亚峰会上,也提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金融体制改革、自由贸易区建设、公共服务改善等10项承诺,这些努力和贡献极大地促进了G20的发展和中国大国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对G20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一是以G20为平台向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党的十八大将G20与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机制共同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多边事务的重要载体。在2014年的澳大利亚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杭州将承办2016年G20峰会,借此展示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全球性公共产品,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2008年至2013年,中国贡献了全球GDP总增长量的37.6%,其中,2014年与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7.8%和30%。自G20诞生以来,中国对国际经济组织的资金贡献也明显增加。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借款方式向各国融资获得G20支持,中国借款占总额十分之一,2014-2016年中国承诺向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开发协会捐资3亿美元。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又一重要表现。中国以本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协助G20在此领域开展联合行动。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项目632个,2010-2012年间向非洲提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00亿美元的优惠性贷款,从2011年起向发展中国家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大力推进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中国与印尼、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共同呼吁G20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随后在2014年G20布里斯班峰会上成立了“投资与基础设施工作组”,设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努力缓解基建项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是利用G20峰会推动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中国一贯主张对现有国际体系进行渐进式改革,全球经济金融机制改革是中国在G20峰会的核心诉求之一。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存在明显缺陷,中国尝试借助G20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监管职能促进两大机构进行改革。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凭依充裕的外汇储备与其他新兴国家共同推动国际货币多样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与西方国家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多次展开辩论,提出扩大金砖五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资本份额,批评过分拖延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违背2009年通过的G20领导人共同承诺。2010年G20首尔峰会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改革问题达成共识,发达国家转让给新兴国家6%以上份额和两个理事席位,世界银行将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整体提高3.13%,其中中国的投票权提高到4.42%。既有的国际经济机制不再垄断世界经济金融事务,新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模式正在探索之中。中国还努力推动G20机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形成互补关系,即形成由G20引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执行,使G20峰会达成的协议与共识获得最大程度的落实。
  三是促进G20与新兴国家倡导的国际新机制的有效对接。新兴国家崛起不仅要求改革现有国际机制,还倡导建立能更好表达发展中国家意愿的国际新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以及金砖新开发银行的创立,使得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力迅速增加。新兴国家倡导的国际新机制旨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先进模式和持久动力,这与G20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将“一带一路”战略纳入G20框架中,有助于G20成员与拥有丰富资源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并扩大国际贸易规模。亚投行、丝路基金、新开发银行的建立,不仅配合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且为国际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G20“促进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宗旨保持一致。在众多的国际机制中,中国已经参加的G20、APEC等国际组织是“存量”,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这些组织机制,为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应有作用;而“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由中国提出的倡议和机构则是“增量”,中国既要盘活和利用好“存量”,也要积极参与和建设好“增量”,以自身的贡献力促“存量”与“增量”的有效对接。
  四是协调G20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G20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国际经济事务进行协商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双方弥合意见分歧、促进相互理解,进而在国家间形成广泛共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最大发展中大国,中国需要在保持发展中国家身份与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之间维持平衡,也因此成为在G20中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桥梁和天然联系纽带。积极促进二者之间的沟通,维护并加强G20的多边机制合作无疑成为中国的重要责任。中国丰富的国内改革经验与不断上升的全球影响力给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也成为G20中12个新兴经济体利益的代言者。而发达国家所关心的国际金融秩序、气候变化、反恐等全球议题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与配合,历次G20峰会中中国就全球议题发表的看法都受到发达国家的密切关注。当前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主要在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治理结构差异大,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的经济治理机制改革不仅为新兴国家未来发展提供了经验,而且加强了与发达国家经济治理实践的相互沟通与理解,有助于缩小G20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认知差异,进而进一步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合作。
  五是依托和借助金砖国家机制推进G20发展议程。中国联合新兴国家在G20中发挥建设性平衡作用,G20内“大小集团”的竞争与合作都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拥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小集团”在G20峰会前召开会议,有助于次级协调机制以整体身份参加G20峰会并对重大国际议题表达一致意见。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成员都意识到相互交流意见有利于协调彼此立场,尽可能增加谈判筹码,并尝试以整体身份推进G20的发展议程。金砖国家在G20伦敦峰会上力促“金融稳定论坛”升级成“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构成扩展到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所有G20成员国;推动G20发布《降低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报告,强化金融监管;还通过G20机制在2008年华盛顿峰会和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中,先后两次达成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政策承诺;推动G20达成“首尔发展共识”和《跨年度行动计划》以及《圣彼得堡发展展望》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政策规划。作为金砖的重要成员,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不仅在G20内外加强互动,坚持金砖峰会和G20峰会平行举行,主张增加G20机制的多样性,而且在G20框架内加强与其他新兴大国的协调,共同推进“小多边”机制,以“小多边”带动“大多边”,最终推动G20多边协议的达成。
  六是在G20中融入和共享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越来越重视向世界提供全球治理理念。习近平提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中国所构想的全球治理体系中,没有任何一国可以主导或掌控全球治理话语权,任何规则的制定、秩序的建立,都必须由所有治理参与方共同协商和建设,而治理的成果则由所有参与者公正地共享,努力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中国特色的合作共赢理念主张以共同利益作为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国家之间应突破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不能局限于绝对收益的计算与分配。中国领导人在G20峰会上的发言中也多次提到“通力合作”、“同心协力”、“共促发展”等内容,促进在G20中构建更紧密的伙伴关系。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中国高度重视将国内成功的治理经验和理念融入全球治理理念中,为全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基础。“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G20所倡导的开放、创新、包容性理念相互呼应契合。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融入和共享既有助于丰富G20治理理念的内涵,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跨国合作,也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
 
                  (作者杨娜,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吴志成,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