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论坛  
中印民间外交进入快速发展新机遇期
 
                                                      刘嘉伟
 
     位于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既是崛起中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更是我重要邻国,且正在国际多边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总体外交布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立稳定的中印双边友好关系,对于我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印度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开辟了中印关系发展的新纪元。随着两国政府间联系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当前中印民间外交亦愈发繁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期。
                                       
       一、中印民间外交的现状
  (一)经贸合作紧密。2013年中印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为654.7亿美元;2013年中印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22.69亿美元;同年,中国在印度的非金融直接投资总额达到2.16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4年1至11月,中印双边货物贸易达到646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习主席访印期间与印度总理莫迪签署了建园协议,计划在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斯特拉邦建立两个综合性中国工业园,工业园的投资初步估计达50亿美元,两国政府还许诺争取在未来5年将双边货物贸易总额提升至1500亿。2014年新执政的莫迪政府将发展经济确定为印度新政府的首要任务,使得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制造业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在该领域同时兼备充足资本和丰富经验的中国将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伙伴。习主席访印期间,中印签署了为期五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旨在改善两国的贸易平衡,中国承诺将在未来五年内向印度投资200亿美元,两国经贸合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得以迅速提升。
  (二)文化交流繁荣。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文化交流渊源流长、影响深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交流一直是中印双边关系的稳定器与压舱石。近年来,中国文艺演出团体多次访问印度,在印度社会引起轰动,让印度人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印时签署的《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备忘录》正在积极实现中,以《薄伽梵歌》和《道德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的新译和直译工作已近完成,两国出版界的合作方兴未艾。2014年6月30日,《中印交流百科全书》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当代中印文化交流进程中的一大盛事。此外,在印汉语教学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5月,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韦洛尔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我的中国梦”——首届汉语桥印度中文比赛,越来越多的汉语培训机构在印全国范围内被建立起来,学习汉语成为印社会的一种新趋势。
  (三)学术与智库交流成为新重点。当前,印度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国内知名高校大多建立了和正在筹建印度研究机构,绝大多数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则将印度研究项目确定为研究重点。国内学术界单独或与印度联合举办的涉印研讨会数量明显增加。与印度学术机构的联络与互动已逐步机制化与常态化。现有中印学术机构间的交流对话机制正迅速发展成为两国政界、学界、商界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二轨平台。
       二、中印民间外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影响力仍然有限。印度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依然模糊。一般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便宜的中国产品、中国功夫电影、传统中国食品等简单的符号,对中国当代政治经济状况、中国当前社会全貌、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传承、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政策等缺乏足够认识,习惯用孤立、静止不动的眼光看待中国,甚至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对中国存在普遍误解和偏见。
  (二)交往渠道狭窄。印度国内存有为数众多的非政府组织,其活跃于印度社会方方面面,影响甚广,其中不乏致力于中印民间交流的组织。但中方的民间外交仅仅依靠有限的数个半官方机构(如对外友协等)、高校与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各级贸易促进会和商会,很难找到专门从事与印度开展交流的民间组织,更不用说是能与印非政府组织对接开展项目与活动的国内非政府组织了。
  (三)人文交流有限。当前中印两国人文交流数量小、不均衡、发展缓慢。2012年印度公民来访中国大陆约61万人次,中国大陆公民访问印度不足17万人次。2013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约1亿人次,前往印度的只有15万人次。目前在印中国留学生只有约1000人,而印度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近万人。主要受制于赴印签证问题,中印人员往来数量不平衡这一老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有效解决。
      三、中印民间外交面临发展新机遇
  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深入民心,影响民意,从而为国家间乃至政府间的长期交往巩固基础。尽管中印民间外交发展进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和阻扰,这并不能阻止其迅速发展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当前正是中印民间外交迅速发展的机遇期,这是因为:
  (一)中印两国政府重视民间外交。积极促进民间交流,是中印两国政府政府多年前达成的共识。两国在2010年互办“印度年”和“中国年”,将2011年确定为“中印交流年”,将2012年确定为“中印友好合作年”,将2014年确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北京与德里、成都与班加罗尔、昆明与加尔各答、上海与孟买、广州与艾哈迈达巴德结为友好城市,广东省与古吉拉特邦结为友好省邦。两国首脑在会谈时皆将促进民间全方位交流作为重要议题之一。2014年习主席访印期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将启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将2015年确定为印度旅游年和中国旅游年,未来五年每年各派200名青年互访,促进中印人文交流与合作。莫迪总理就任伊始,也公开表示将大力鼓励中印“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
  (二)普通民众交流意愿强烈。随着两国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深化,普通民众接触的机会亦迅速增加。两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彼此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拥有更为快捷的渠道直接获得相关信息。一方面,中国境内印度电影、音乐、服饰以及瑜伽大受欢迎;另方面,印度境内中国功夫、美食、中国商品风靡一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将彼此国家选作旅游的目的地,迫切希望能了解真实的对方。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印两国学生将对方国家确定为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四、加强中印民间外交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扫清民间外交发展障碍。一方面,民间外交是官方外交的有效补充;另方面,民间外交也需要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加强中印民间外交,需政府有效调配资源,一是在国内建立更多的交流机构,将印度作为其交流目标与重心,有效增加民间外交发展的有效载体;二是加强与印度政府的协商,尽快解决签证问题,推动印度政府简化中国公民赴印签证尤其是中长期学术访问签证的审核与发放程序,争取印度政府向中国学者发放多次往返学术签证(目前中国外交部门已经向印度部分学者发放了长期多次往返学术签证)。
  (二)加强学术与教育交流。学者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在印度尤其如此。必须重视学术交流在中印民间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大力鼓励并资助两国学术机构、学者互访、参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此外,留学交流是民间外交中长期效益最好的一种形式。每个来华印度留学生都可以成为民间外交官,他们在向中国输送印度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印度传送中国最真实的情况。我们应加强对印度学生来华留学的支持,增大资助力度,并向其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师资力量。
  (三)特别重视媒体交流。印度媒体在印社会可谓超前发展、活动自由,一方面其可向政府施压,影响政府决策;另方面其可引导普通民众,制造舆论压力。近年来,印度媒体处于吸引眼球考虑,做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其中不乏刻意歪曲、丑化内容。中国媒体也存在过度关注印方极端言论和极端主张的倾向。目前中国在印度有20余名记者,而印度长期驻华记者仅有4人。鉴此,中国媒体应主动加强与印度媒体的交流合作,向其提供有关中国的真实信息,促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并为两国关系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调整交往方式。民间外交主要面向普通大众,交往形式尤为重要,必须使用可亲、可信、深入人心的方式。我们可以邀请在中印两国间均有相当知名度的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社会名流、知名学者担任民间外交亲善大使,通过其人脉和影响力,促进双方民众的理解与信任。
                                          (作者系四川大学南亚与中国西部合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