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军
率先开启工业革命的英国曾长期雄踞世界权力巅峰,对现代国际体系和外交体系的塑造产生过巨大影响。英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历史悠久公民社会比较成熟,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英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文化外交管理机制,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了非政府组织作用,组织实践了丰富多彩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英国的诸多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独特的“三位一体”决策、管理和运行体制 英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主角是非政府组织,即对外文化交流的策略及其实施都由非政府组织负责,但政府通过外交部提供资金支持,以保障它们的正常运作。英国的非政府组织之所以能够担当起大任,还要归功于其独特的体制。这就是英国依据权力制衡原则构建起来,也可以说是分为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三类的决策、管理和运行的“一体化”组织。其中,官方机构负责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方向、监督和调控,这一职能主要由外交及联邦事务部的对外文化关系司承担;而所谓的半官方机构实际上是一个非政府组织,这就是英国文化委员会。该委员会是1934年在“世界人协会”这个非政府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负责全面整合和协调英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如法国和德国日益强烈的竞争和挑战。该委员会至今仍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机构并自始至终保持着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各种非官方机构则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开发或承担项目,以自主的方式开展活动。“三位一体”对外文化交流体制保障了英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密切配合,既避免因政府干预过多而产生“文化侵略”之嫌,又使英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满活力。 英国文化委员会在发挥着媒介作用同时也发挥着很强的政策性作用。实际上,在一些国家,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代表同时兼任大使馆的文化参赞。英国文化委员会在1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1个分支机构,其活动堪称遍及全球,而“其工作重点及使用资金和援助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英国外交政策的取向”。1英国外交及联邦事务部的对外文化关系司是英国对外文化交流体制的枢纽,主要职责首先是制定对外文化政策、签订对外文化交流协议和为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拨款;其次是协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尤其是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关系,一般是通过拨款和审查引导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文化交流项目,以保证其工作重点与英国外交政策的取向一致;第三是直接领导驻外使(领)馆文化教育处的工作,并“协调英国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关系”。该司职权虽轻,却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合作的重要平台,起着交流信息和协调关系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 拥有成熟公民社会和悠久发展历史的英国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合作事务中发挥的主导、倡导和推广作用十分突出,这得益于其长期注重对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早在1601年,英国就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慈善法——《慈善用途法》,不仅划定了公益慈善组织的范畴,强调了这类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等原则,而且提出了政府鼓励和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法定框架,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社会募捐以筹措公益资源的法律依据。英国的“第三条道路”认为,存在一个积极的公民社会是非常有益的,国家不能取代和湮没公民社会,而最好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许正是在这样理念指导下,英国十分重视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培训,尤其是开展了频繁的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活动,包括咨询、项目管理、宣传教育材料制作、引导技能和考察等等。 在英国的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之中有三项能力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其一是政策倡导力,其内容包括政策分析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时机制定计划和确定倡导的主题,如何更好地利用某一重大事件(如纪念日等等)开展倡导的大型活动或者有效地推动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形成,以及如何使倡导的政策建议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等。其二是重视对小型非政府组织的培训。小型非政府组织受资金和资源的限制,不如大型非政府组织那样拥有较强的执行力,但往往在了解民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英国对这些小型非政府组织的培训方法是通过跨部门的业务学习和实践推动它们学习战略管理,并分享其他组织和部门的管理经验。其三是注重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培训,传播非政府组织文化。总部设在牛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培训和咨询中心就是一个培养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领导人的基地,每年来自全球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来到伦敦和牛津,参加各类课程的培训和学习,例如培训者培训、影响评价、机构发展、倡导和政策影响、项目监测和评估、合作伙伴的能力建设、公民社会和倡导艺术,支持南方倡导等等;这些课程内容新颖,采用参与式教学,吸引着全世界的非营利组织领导人。英国志愿组织首席执行官联合会,每年定期邀请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领导人云集伦敦,探讨领导艺术、战略规划和奋斗人生,分享非营利组织工作的经验。每年都吸引来自亚非拉国家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与英国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互动和分享,为推动和传播非政府组织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三、高度国际化的非政府组织十分 有利于英国对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英国的非政府组织十分发达,国际化水平很高。立足于本土公民社会的发展,英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合作方面拥有明显的网络优势,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成为英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得力臂助。英国形成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为基础的网络结构,除了这些非政府组织倡导国际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这一原因之外,还主要得益于英国政府和英国非政府组织采取的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设立专门基金支持非政府组织的海外发展工作。英国政府往往根据需要设立支持非政府组织的专项基金,鼓励公民社会参与国际合作。英国政府还设立特别地区方案和特别专业的活动领域,以推动英国非政府组织走向世界和影响世界,为英国的国家外交事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例如英国国际发展署曾设立联合基金,用于帮助英国的非政府组织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最贫困地区。这一基金采取“一英镑配一英镑”方案,即联合基金将向非政府组织承担的长期发展项目提供一半费用。 二是,英国政府的对外援助采取的是欧美国家通行的模式,即资金并不直接交给受援国,而是通过其非政府组织开展项目的方式予以实施和操作。而在此过程中,英国的非政府组织又会与受援国的非政府组织建立起项目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对外援助的合作模式又被简称为政府加援助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加受援国非政府组织三方联盟合作方式。 三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的非政府组织开始积极申请和利用欧盟、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地区性、全球性开发机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而不是只依赖本国政府的资金。这种做法十分富有成效,不但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大国际空间,而且与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国际机构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外,英国拥有一个由53个国家组成的“大英文化圈”——英联邦,英国与其他英联邦国家之间的历史、语言文化纽带,不仅为英国提供进入、影响其他英联邦国家的通道,也成为英国非政府组织借助英联邦国家走向世界的桥梁。 英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启示在于,尽管英国同样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但英国并没有因此忽视对现代英国的打造,而是借用英语这一语言上的优势地位恰到好处地提出了“文化国际主义”的旗号,以助推其在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上有利的国际地位。
1 李德芳:“以他山石攻己玉——从英国的文化外交谈起”,《论坛》,2012年第2期,第25页。
1 黄浩明、赵国杰:“英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中国第三部门研究》,2014年第1期,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