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际形势概述
俞 邃
在2006年国际形势的荧屏上,美国依然充当了无可争议的主角。这一年是美国政策影响下的中东、朝鲜半岛几大地区热点恶性膨胀的一年,是以美国为主要矛盾方面的大国关系边颠簸边调整的一年,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经受严重挫折被迫进行政策调整的一年,是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继续凸现的一年,是能源争夺更趋激烈的一年,又是区域性合作非常活跃的一年。其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特写镜头:美国深陷困境,俄罗斯昂然复苏;欧盟蹒跚而行,中国影响扩大;中东危机交织,核扩威胁加剧;反恐任重道远,“颜色革命”褪色;经济增中有险,能源争夺激烈;拉美左翼抬头,区域合作增强。
这里从2006年国际形势中的几大板块,有所侧重地做一些点评。
重点板块——大国关系边颠簸边调整
当今大国关系呈现良性互动与恶性互动并存而以前者为主流的局面。最为显著的是,中美关系有所缓和,俄美关系渐行渐远;中俄关系进一步优化,中日关系开始解冻;中印关系逐渐改善,美欧关系一时难以修复。
中美关系比较平稳。中美关系犹如一枚硬币,一面是合作伙伴,另一面是竞争对手。布什上台伊始,将其前任政府的“合作伙伴”一面翻了过去,成了“竞争对手”;如今,又逐渐将“合作伙伴”的一面翻了回来。至于要中国担当所谓“利益攸关方”、“负责任大国”,固然包含着重视中国的成分,但本质上还是根据美国自身的利益需要,试图让中国为其所用。中美关系改善对双方都有利;能稳定到什么程度,首先就要看美国如何表现其惯用的“接触加遏制”政策的两面性。美国在与中国战略对话的同时,仍在人权问题、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向台湾出售进攻性武器等方面给双边关系制造麻烦。中国无意挑衅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特殊地位,且诚信地与之发展国家关系,但不会无原则地与强权政治妥协。
中俄关系继续优化。中国举办“俄罗斯年”获得了成功。中俄之间较好地做到了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通,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方面互动,遇到复杂问题时互商,遭受意外困难情况下互助,从而达到利益上互利共赢。中俄关系的亮点在于:不结盟而又战略协作;关系密切而不存在依附性;维护各自尊严和利益而无颠覆对方之心;有利益分歧却能协商解决;根据是非曲直处理国际事务而不搞双重标准;重视与超级大国美国发展关系而又反对单边主义;推进世界多极化而又不谋求霸权。“中国威胁论”和“俄罗斯不守信论”在双方都有一定市场,虽不是主流,但值得重视。深化中俄关系的关键在于增强互信,否则在所谓“中国移民”、对华能源供应以及向中国出售武器等问题上,还会磕磕碰碰。
中日关系出现转机。两国经济关系持续发展,政治关系麻烦较多。经过双方努力,日本政府换届后两国关系状况开始改善。但困扰因素犹在,例如,针对中国,日本依傍美国,策划“保卫台湾”,推行“小北约”构想,将军事目标转向西南,加强海洋争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寻衅,今后仍不能排除;症结一天不解,两国关系就难以真正改善。
中欧关系保持平实。中欧之间全面合作,进入了曲折性相对减弱、平稳性相对增强的阶段。对于中欧关系来说,地缘政治影响的积极面要远大于消极面。但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而不是一个国家,其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难以步调一致。贸易保护主义经常作祟,个别成员国在台湾、西藏问题上总是给中国找一点麻烦。中欧关系中还存在美国因素干扰,这在欧盟解禁对华出售武器问题上反映明显。
此外,较为突出的是,俄美关系变得有些僵冷,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美国对俄罗斯实行挤压,俄罗斯加强了与美国的抗争。当然并不像某些媒体渲染的那样俄美在搞什么“新冷战”。处境困难的美国和实力回升的俄罗斯,彼此之间存在着利益交汇点,今后仍会寻求合作的途径。看来,俄美关系总是难以摆脱一时骤暖的权宜性、不时降温的必然性和时冷时暖的相对性的规律支配。
热点板块——中东局势严峻、朝鲜伊朗核问题棘手
伊拉克战争爆发三周年多来,美国损失惨重,死亡人数高达3000多人,超过海湾战争近20倍;美国在伊战上的开销3000多亿美元,接近朝鲜战争时的水平。伊拉克内战危险与美国难以撤军,是美国面临的两大难题。民族与宗教因素的极大复杂性,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伊人治伊”目标变得遥远。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布什总统公开表示没有打赢这场战争,不得不做某些政策调整。
伊朗和巴勒斯坦问题与伊拉克问题的由来不同,情况也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进度和成效也就存在差别。伊拉克问题是外来强力虚构理由推翻一个合法政权以改变现状所引起。伊朗问题是在积怨深厚又经受外来威胁与刺激条件下研制浓缩铀引起。巴勒斯坦问题则是与以色列旷日持久的纷争久拖不决、巴勒斯坦内部矛盾又激化引起。但是,三者当中贯穿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美国背景,或者叫美国因素。这说明,问题的症结在美国。
解决伊拉克、伊朗和巴勒斯坦问题,内外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这些国家的某些利益集团希望保持混乱局面,企图浑水摸鱼,借此谋取最大限度的好处;二是美国政府的态度仍较僵硬,虽然有时被迫显示一点灵活性,但至今还看不出从战略上改弦易辙的任何迹象。
从总体上讲,伊拉克问题最为复杂,伊朗问题最为紧迫,巴勒斯坦问题最为棘手。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一副万灵药方;但是,借助外交途径通过谈判协商政治解决,则是惟一可能被各方接受的选择。这就要求遵循以下共同性的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文明多样性与互补性原则,如何改革和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要尊重本国国情和人民意愿原则,国内民主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相统一原则,同等安全、共同发展原则,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原则。既然美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关键是首先要把对美国的工作做好。至于解决问题的前景,尽管不测因素甚多,近期难以令人乐观,但国际社会仍应通力合作,将其解决的可能性最大化、引发的危险性最小化。
朝鲜进行核试验,是对业已取得的六方会谈初步成果的打击,也是给一贯主持公道的中国出了难题。朝鲜发射导弹也好,搞核试验也好,一半是无奈,一半是壮威;一半是真情,一半是要价。朝鲜核试验的最大恶果是可能引发周边的连锁反应,包括日本、韩国。特别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无限制的核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被恐怖主义者所掌握,后果将不堪设想。六方会谈的症结在于朝美之间互不信任。中国政府始终把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朝鲜的特殊利益结合起来考虑,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斡旋工作。六方会谈虽遭遇挫折,但各方都不会放弃。需要的是诚心、信心和耐心。
景观板块——俄罗斯走向复苏、欧盟裹足不前、
亚非拉国家合作与影响增强
这一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从复苏迈向全面振兴的又一喜庆之年。在国内,是凭靠能源杠杆和初步拉动内需使得经济增长加速,寡头势力基本被遏制,偿还了外债,人民生活水准继续提高的一年;是借助实行可控民主,加强法治和严格管理,致使中央和地方关系进一步理顺、解决车臣问题取得新进展的一年;是普京总统励精图治,人气攀升,推动其连任呼声高涨的一年。同时,这一年又是恐怖暗杀事件频频发生,腐败现象严峻,意味着社会生活仍不很稳定的一年。在国际上,是应对“颜色革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是俄中关系借助“友好年”,以及俄印关系、俄非(洲)关系等都再上一层楼的一年;是俄美关系变得僵冷,而美国在一些地区热点和防核扩散等方面对俄罗斯借重有增无减的一年。同时,这一年又是受北约与欧盟多种形式双扩压力增大,申请加入世贸组织频频受阻最终绽露曙光的一年。
俄罗斯关于2008年总统接班人问题的酝酿,显示了普京的崇高威望和个人魅力。俄罗斯上上下下,从政界到老百姓,普遍希望普京哪怕换一个名义在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人们敬佩普京,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选择的路线和政策符合俄罗斯的国情和大多数俄罗斯人民的意愿。2008年无论谁成为他的接班人,都不应该、也不大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所确立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是为中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繁荣开拓了广阔前景的普京现行路线能否得到继承。
这一年在俄罗斯的抵制和作用之下,“颜色革命”逐渐褪色。“颜色革命”对于俄罗斯来说,冲撞不小,损伤不大。在后苏联空间,俄罗斯的影响力毕竟大于美国的影响力。至于独联体,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俄罗斯虽不十分在意它,但还是要设法从安全、经济等多方面拢住它,更不能容忍外部势力染指它。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经济在独联体内尚不足以承担“带头羊”作用的条件下,原苏联一些成员国试图加入欧盟,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俄罗斯凭借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对其能源和债务的依赖,在独联体事务中仍握有一定的主动权。极而言之,即使有朝一日独联体出现分裂,围绕俄罗斯还会出现一个范围虽有所缩小、但合作将更加紧密的联合体。
这一年的欧盟仍未摆脱僵局,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欧盟既是在对抗苏联的条件下出现,又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不断受挫,以至欧盟今后的扩展,还会遇到苏联解体的遗产——吸收和消化原中东欧国家和原苏联一些共和国加盟的问题。欧盟越是扩大,包袱也会越发加重。其二,欧盟既是当初得到美国的支持,如今又是受到美国的制约,今后还要在同美国的较量中谋求发展。其三,欧盟既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诞生,又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受挫,今后还要在应对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和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中发展。而全球化对于欧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作用的结果。
欧盟发展进度过快,似乎有些“过犹不及”,势必带来新的矛盾。随着欧盟的进一步扩张,包容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复杂前景将是一种难以避免的选择。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它的受挫进一步说明,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并非总是在加速发展。当然,不能因为欧盟暂时受挫,就低估了它的一体化意义和深远国际意义。
这一年拉美的左翼力量继续上升,亚洲和非洲的地区合作不断扩大,显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地位都在逐渐增强,因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