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论坛  
习近平的民间外交思想论述
 
                                                      赵可金
 
    十八大以来,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思想,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治国理政思想上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在外交思想上的创新,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理解习近平的民间外交思想,必须将其置于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体之中来认识。

      一、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    是民间外交的主线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有一条核心主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统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1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国家主席后的讲话中对“中国梦”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同时,习近平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将“中国梦”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成为新时期中国治国方略的核心理念。“中国梦”重要思想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有其明确的可以实现的目标,那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与促进全人类和平、增进全人类福祉的“世界梦”是一致的。“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设定了基本轨道和前进方向。
  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把中国利益同世界利益紧密相连的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外交的核心和主线,也是民间外交的核心和主线。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指出:“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是开展合作、是实现互利互惠的先决条件。”“维护世界和平也好,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好,关键是要让各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在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和国际秩序迅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和推动人民友好,都绝非水到渠成,都需要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广泛传播和平理念,深耕厚植友好情谊,这是新世纪民间外交的重要使命。
  显然,对内促进民族复兴,对外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加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是习近平民间外交思想的核心和主线,为民间外交更好履行“为国交友”使命,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推动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二、民间外交要夯实国家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关于民间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角色,习近平同志认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与国友好的基础是否扎实,关键在于人民友谊是否深厚。他曾对随行的外交部官员风趣地说,生命在于运动,外交在于活动,中国外交官要多走出去,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把民心相通作为“五通”的支柱之一。2014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人民感情。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3所有这些阐述都集中强调了民间外交对于国家关系的基础性意义。
  早在习近平担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就多次强调民间外交是国家外交的基础。2011年5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会见来华参加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时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交流是国与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与人民之间加深了解、增进互信的有效方式。开展中日各领域的民间交往,不仅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而且也可以丰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实质内涵。2012年5月15日,在会见出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十届全国理事会会议代表时强调,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民间外交的任务更加繁重、作用更加突出、舞台更加广阔。2012年7月10日,习近平在苏州出席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中非双方更多民众分享日益丰硕的中非合作成果,进一步夯实中非合作的民意基础。
  在当选国家主席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将民间友好与外交工作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民间外交要为国家关系和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在2013年9月7日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要搞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各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2014年5月12日,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强调“人民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中非民间论坛作为中非民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机制化平台,为增进民间友好、促进务实合作、推进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4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2015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三、开拓立体化的民间外交格局
  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之中,民间外交被看作是党的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体化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5习近平同志提出,党的对外工作“要努力成为促进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党的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观察和研究世界的重要平台,成为借鉴国外经验、为中央决策服务的重要渠道”。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党的对外工作空间获得了极大拓展,逐步形成了政党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有机结合的党的对外工作立体格局,从而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
  具体到民间外交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推进民意沟通、民间友好、民生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增进民间交往,深化团结合作。习近平一直关注中非民间组织交流工作,多次出席中非民间组织论坛或发表贺信。习近平说,中非民间组织围绕“民意沟通、民间友好、民生合作”的主题,共同探讨中非互利发展新举措、中非民间交流新形式、中非合作双赢新思路,对促进中非人民友好、推动中非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还强调,中非坚持全方位合作,推动中非关系立体化发展。要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动中非关系发展,加强政府外交、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有效互动,建立起中非全方位、立体化合作体系,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希望中非民间组织进一步创新合作理念,拓宽合作领域,增进民间交往,深化团结合作,进一步夯实中非合作的社会基础。习近平在中非民间合作上所强调的民意沟通、民间友好和民生合作,构成了新时期民间外交的三个着力点,为开展立体化的民间外交指明了方向。
  立体化的民间外交格局,不仅体现在民意沟通、民间友好和民生合作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民间外交的形式和渠道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其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了城市外交、青年外交和人文交流的意义。2014年5月15日,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015年4月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十五届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时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他希望中越青年做中越传统友谊的传承者、做中越友好合作的推动者、做中越关系未来的建设者,积极搭建两国合作桥梁。习近平还对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多次作出指示,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只有使两种力量交汇融通,才能更好推动各国以诚相待、相济相融。文化在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内涵丰富,高屋建瓴,对于推动新时期的民间外交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复杂论调不绝于耳,如何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成为新时期中国民间外交乃至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任务。
  面对复杂形势,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3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周边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14年11月,习近平再次提出,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是提倡者,也是践行者。十八大以来,在多次出访公开演讲中,习近平讲述了许多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拉近着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重新定义着官方外交语言的新温度。
  在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习近平强调要开拓创新“抓形象”,不断加强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习近平多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要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以中国梦为主线,对外深入宣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生动展示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用国际通用的话语和外国受众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说法把中国故事讲清楚、说精彩,不断提升我们党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舆论竞争力、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进一步树立我们党开明开放、和平民主、与时俱进的国际形象。所有这些论述,都为民间外交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五、推进民心相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阐释“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了“五位一体”布局和路径,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如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成为新时期民间外交的重要追求。
  无论在推动建设“一带一路”上,还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上,习近平都特别强调民心相通的意义,认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必须大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而民间外交则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使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特别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在亚信非政府论坛首次年会的贺词中强调,探索本地区安全之路,促进亚洲地区不同文明、地域、种族、宗教互尊互信、和谐共生,民间力量不容低估。前政治家、外交家、专家学者、媒体精英、致力于民间友好交流的非政府组织等,均可为此发挥作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形成民间交流网络,为广泛传播亚信安全理念、提升亚信影响力、推动地区安全治理营造更好的条件。2015年7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俄罗斯乌法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认为,要推动民心相通,巩固世代睦邻友好。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各国人民结下的深厚传统友谊。我们应该继续弘扬丝路精神,夯实本地区各国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础,让各国人民互信互敬,共建和谐、安宁、繁荣的家园。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以理交人、以情交人、以义交人,努力打造党政并蓄、朝野相济、官民兼容的人脉网络。
  在争取人心的问题上,人文交流是最重要的载体和渠道。习近平认为,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而民间外交则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为此,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民间外交应该发挥优势作用,开拓更多交流渠道、创建更多合作平台,引导国外机构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综上所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确立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战略布局基础上,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期民间外交“为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核心和主线,明确了民间外交是国家关系基础的战略定位,确立了立体化的民间外交格局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民心相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任务,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民间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尤其是强调民意沟通、民间友好和民生合作以及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等一系列论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对于扎实推进新时期的民间外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开拓了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1 李斌,“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新华网北京2012年11月29日电。
  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3 2014年7月4日,新华网首尔7月4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4日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了题为《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演讲。
  4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5王家瑞,努力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对外工作重要思想2014年06月03日07:0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