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论坛  
汇聚志愿力量 共筑中国梦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是由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组成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两年多来,着力加强与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合作,推动各地各领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较好地发挥了志愿服务行业组织的牵头和协调作用。
      一、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基本情况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经民政部批准,于2013年12月18日在京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北京市委原书记刘淇同志任会长。联合会的宗旨是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联合会成立以来,致力于发挥好以下四个方面作用:(1)发挥“联合”作用。广泛加强与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汇聚志愿力量,推动组织联合,实现工作联动。(2)发挥“服务”作用。以服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为宗旨,立足于综合性、政策性和基础性,积极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优化志愿服务发展环境。(3)发挥“促进”作用。以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为目标,积极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开展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促进中国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4)发挥“交流”作用。在全社会普及志愿理念,培育志愿文化,搭建志愿服务宣传阵地和交流平台,促进志愿组织间的信息交流、经验交流和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项目合作,树立中国志愿良好形象。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成立,顺应了我国志愿服务的客观现实和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规模迅速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志愿服务事业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范围有待扩大,志愿服务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迫切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成立,促进了志愿服务行业规范、资源整合与工作协调,体现了志愿服务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要求。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组织区域全覆盖,覆盖志愿者近亿人,标志着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联合会成立之初,已经有多个全国层面志愿服务行业组织。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如何找准定位,开好局、起好步、发挥好组织联合作用,关乎联合会长远发展。两年多来,联合会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广泛组织形式多样、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坚持以“德”为先导,以“善”为核心,以“行”为关键,以“立”为根本,提出“行善立德”志愿服务理念。建立与主流媒体联动机制,打造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平台,创办《中国志愿》杂志,已刊发10期(包括1期英文专刊)。发布“邻里守望”等公益广告,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家志愿参与创作并传唱《搭把手》歌曲,命名首批52个“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
  二是培育志愿服务特色项目。2013年12月联合会成立之初,围绕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农民工及困难职工、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向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发出《关于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的倡议》,号召从关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搭建社区爱心网络,会同中国残联、全国总工会等发起助残、困难职工帮扶等倡议活动。“邻里守望”活动开展以来,各地踊跃响应,积极参与,形成了综合包户、结对帮扶、1+1互助等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2014年3月,召开全国“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2015年10月,举办“邻里守望情 志愿中国行”全国志愿服务成果展示系列活动,评选出100例优秀实践成果、100个优秀文艺作品,取得了良好社会成效。
  三是深化志愿服务规律性认识。联合会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工作,在刘淇会长带领下,两年来累计调研20多个省区市,总结和提炼基层鲜活经验,指导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聘请首批11名专家委员会委员和13名培训师资库专家,组织专家学者编撰出版中国志愿服务领域第一部辞书《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开展《国内外志愿服务组织比较研究》等专题研究,正在组织撰写《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5年9月,举办首届中国志愿服务论坛,提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目标任务。深入开展立法调研,积极参与推动国家层面条例出台。
  四是启动和推广“志愿云”信息系统。根据民政部《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要求,联合会在综合吸收各地志愿信息系统技术优点的基础上,运用云技术和大数据研发推出了“志愿云”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记录异地转移接续等问题。同时,按照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求,参与《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志愿云”系统自2014年3月投入试运行以来,先后26个省区市和71个地级市(区)接入“志愿云”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2298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1.8万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30.3万个。
  五是加强志愿服务分级分类培训工作。2014年10月,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举行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揭牌暨第一期秘书长培训班启动仪式,先后组织了秘书长培训班、信息化培训班、理论研讨班、法制化专题培训班、基层青年志愿者骨干等一系列全国性志愿服务培训,总结和推广各地志愿服务典型经验。同时,依托培训基地,指导建立了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广东研究基地、武汉百步亭实践基地和青岛培训基地,初步构建了分层分级、整体联动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六是开展志愿服务对外交流交往。联合会成立以来,先后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等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与香港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志愿协会进行会谈和交流。2013年12月,在中国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大会上作主旨发言,提出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与世界同行、中国志愿服务精神与文化同行、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与时代同行。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由13人组成的中国志愿服务队参加了索契冬奥会开闭幕式,受到了普京总统的接见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赞扬。2014年APEC会议期间,2280名志愿者上岗服务,被誉为2014年APEC独特的名片。2015年10月,支持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举办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大会,与来自世界五大洲27个国家、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交流探讨志愿服务工作。今年5月对获邀参加里约奥运会、残奥会近200名中国志愿者骨干进行了组织并给予了支持和保障。7月,参与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会议(C20)。8月以来,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合作开展了国际志愿者项目。
      三、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的目标要求。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和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为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作为全国性志愿服务行业组织,在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牵头和协调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以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化。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所需所盼,持续推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等重点领域的志愿服务,充分调动公众人物、爱心企业、基层群众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医疗、科技、法律、心理等领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在全国培育和形成一批“邻里守望”等品牌活动示范点。坚持立足社区、服务需求、典型带动、文化引领,推动政府和社会服务资源下移,整合和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推广和完善“综合包户”、“结对子”等帮扶机制,探索和推进“社工+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模式,实现对服务需求的最大范围的覆盖、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是坚持以规范活动运行为根本,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运行管理制度,重点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志愿者星级评定与回馈制度,研究和推出志愿者保险制度。协助民政部开展志愿服务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监测和评估,形成对志愿服务参与率、志愿服务记录工作覆盖率等数据指标的动态监测。探索实施“互联网+志愿服务”发展新模式,强化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逐步建立互联互通、功能完善的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深入推进志愿服务领域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把握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在规律,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体系。
  三是坚持以强化组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化、规范化。建立由文明委领导、文明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各区域建立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政府购买服务、资源有效对接等不同方式,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建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指导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提升战略谋划、项目运作和宣传推广能力。深入推进“志愿之城”创建活动,发挥各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和志愿服务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强化志愿服务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四是坚持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关键,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培训科学化、体系化。研究制定《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2016-2020)》,依托全国、省区市和基层三级架构,创新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分层分级、各负其责、整体推进的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格局。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组织开展集中性培训、项目化培训、普及性培训和网络化培训,探索实施“四进三师”志愿服务培训重点工程,推动志愿服务培训“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和“进网络”,开展“项目咨询师、项目策划师、项目督导师”培训,培养志愿服务骨干队伍,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和服务能力。着眼长远发展,继续抓好编写教纲、设计培训课程等工作,充实和壮大志愿服务培训“专家库”,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供稿)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