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琦
2016年5月,中巴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走廊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开工。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覆盖巴基斯坦各个地区的中巴经济走廊,将为两国间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创造更多便利,也将为巴基斯坦改善基础设施,缓解能源危机,创造就业机会等注入强劲动力,有利于实现两国间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推行互利共赢理念与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将实现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双赢、多赢。201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时与巴方领导人达成了总值4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合作协议。这条包括公路、铁路、电力、油气管道、光缆通信等在内的经贸合作走廊全长3000公里,从中国新疆喀什出发,由北向南贯穿整个巴基斯坦,最终到达瓜达尔港。
一、两国人民很支持 耗资460亿美元的经济走廊将为巴基斯坦提供“历史性发展机会”。协议签署后,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各邦政府对此有极高热情,并主动提供了政治与安全上的保证;社会各界、新闻媒体都给予积极回应与评价,支持的声音占主流,认为这是巴基斯坦几个世纪才有的一次机会。中巴间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国与国关系的典范。皮尤研究中心于2014年做出的一个调查显示:78%的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持友好态度。 多年来,巴基斯坦克服种种困难,对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对巴基斯坦安全状况和能源短缺的担忧,中国国内舆论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也存在一些复杂议论。而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有意无意体现出来的悲观论调,更是让中巴经济走廊被怀疑是“海市蜃楼”、“中国纳税人的无底洞”。但总体而言,在中巴经济走廊这个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经济开发项目上,多数中国民众视之为“中巴情感走廊”,认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会遭遇到很多风险,甚至会交很多学费,但最终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有这样的共识,主要是得益于近两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对于两国的意义已为人所熟知。
二、中国政府做了很多 自中巴经济走廊倡议正式提出以来,在其他国际投资者因为安全形势不愿到巴基斯坦时,中国的央企、国企、民企和个体商人,纷纷赴巴考察,投资建设,解决困扰巴基斯坦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种瓶颈。 目前,走廊各个项目推进顺利。双方正大力推进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瓜达尔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探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经济园区、跨境光缆等领域合作,推进一批巴方急需的水电、火电、太阳能、风电等能源项目:在旁遮普省的真纳工业园区,中方企业投建的光伏发电项目已稳定运转;更多的水利、火力和清洁发电厂已经在习近平主席访问之后落地开工。在交通方面,从北部白沙瓦到南部卡拉奇的铁路翻新,将使这条经济意义重大的铁路线实现时速从80公里到160公里的大提速;同时,连接瓜达尔港到附近机场的高速公路也将为港口建设和运营提供更大便利。双方还将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和产能合作,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框架下开展合作。走廊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 在2015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产业化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预计今年中国将向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亿美元,对巴基斯坦铁路实施改造、兴建国际机场、建造学校等,并将建造2-3个产业园区。其中,瓜达尔港自贸区被列为重点发展的示范园区。
三、印度问题:信任与合作 大体而言,印度外交精英、媒体舆论大致分成三派意见:一是认为应该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充分利用由此带来的大量机遇、资本和技术;二是认为印度应该等待中方提供更加详细的具体细节之后再行进退;三是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将导致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增强影响力,给印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经济走廊建设是通过和平建设与发展经济的方式来夯实巴基斯坦国力,改善巴基斯坦的民生状况,从而达到改善并最终清除恐怖分子产生的土壤的目的,是对印度次大陆大有裨益的行动。同时,中国也没有追求霸权的行动基因,“一带一路”是与中国实施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在“不冲突、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的理念下,中印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为此,需要多与印度沟通,加强与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采取主动性宣介,争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促进合作。
四、中巴联手克服挑战 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合作不仅体现了中巴两国“铁杆兄弟”的情谊,同样也为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巴基斯坦政府发布的发展远景展望文件《巴基斯坦2025》中,在所列的驱动发展七大支柱中,基础设施、能源项目、人力资源三大支柱都与“中巴经济走廊”直接相关。 但视野所及,走廊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需要出台预案,携手解决。 1.巴基斯坦精英和民众,多数都对中国充满热切期盼,但要实事求是,避免某些过头的期盼。因为缺乏实施步骤和细节,460亿美元在不少巴基斯坦人看来因为太美好而不敢相信,甚至有人认为有些言过其实。甚至,由于巴国内不同政治派别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具体路线图及投资回报的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舆论上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同时,部分政党及政治家有意曲解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规划,想以反对来争蛋糕,意图以此攫取政治利益,也有些机构和人士的嘴巴每每张合,由美国人决定。 对待巴基斯坦国内质疑的声音和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的行动要慎重对待。从外交层面来讲,中国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行审慎外交。具体来讲,中国有责任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规划、线路布局和投融资方式等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引导,以促进巴方进行健全的项目设计,同时注意与巴方媒体进行合作互动,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减少意见分歧,防止因舆论掣肘导致建设受阻,降低该项目的政治风险。 2.中方赴巴人员,要有真诚、善意和求知的信念,逐步消除因文化、宗教、语言和社会习俗所形成的障碍,使两国心意相通。为此,出国前要对外派员工进行跨文化沟通培训,对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传统、复杂的种族关系与民俗禁忌进行了解,避免侵犯当地宗教禁忌的行为发生。巴基斯坦舆论相对开放,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政府和赴巴人员对敏感细节不加注意的话,负面事件很容易被不怀好意者挑唆炒作,甚至不排除成为未来某些极端分子发动恐怕袭击的借口。 在“一带一路”刚推出时,有些质疑声音,但两年过去了,现在,归功于中国的行事方式,事情进展顺利。大邦者下流——大国要像居于下游的江河那样,拥有容纳百川的胸怀,通过高屋建瓴的站位、俯视古今的视野和换位思考的气度,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小做实,使“一带一路”的好处尽快、尽广、尽多地惠及沿线各国及其人民。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政治研究所所长、察哈尔学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