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论坛  
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人权外宣和国际交流纪事
                                                      慈爱民
 
      人权,是一个美好的名词。她唤起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激起人们为权益和尊严而抗争。人权,从来就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为了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权交流,向世界宣传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人权思想,展现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1994年8月,在中国政府的重视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人权基金会)成立了。22年来,该基金会广泛参与人权国际交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关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人权事业亮点纷呈的中国。
      人权对话——沟通的平台,交锋的“战场”
  《与西方谈人权,中国日趋从容》,这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国际时政报纸《环球时报》上一篇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在列举了人权基金会开展的一系列人权国际交流对话成果后谈到:“借助这些互动有效也不乏分歧的国际平台,中国力求让世界多了解中国的人权理念,政策和中国的人权状况。”多年来,人权基金会通过开展人权对话研讨活动,与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澄清了不少误解,同时也有力回击了某些戴着“人权教师爷”面具的国家对我人权状况的攻击和污蔑。
  由人权基金会、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德人权研讨会,是人权基金会开展的人权外宣工作的重点项目。该研讨会是在1999年由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和中国总理朱镕基共同促成的。同年11月,首届研讨会在京举行。次年,研讨会被纳入《中德法律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成为两国政府间长期合作项目。截至今年,中德人权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主办方始终遵循“求同存异”、“增信释疑”的原则,实事求是,直面矛盾,坦诚交流,互信和理解不断加深。
  中美司法与人权研讨会,是人权基金会开展的又一个人权外宣重点项目。2009年,人权基金会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创办了这一对话平台。每次对话,中美双方均派出实力很强的专家和法官阵容与会,围绕政务公开、律师及法官的地位和作用、律师的责任和权利保护、美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对别国的大规模窃听事件等多个人权热点问题展开对话,既有平等的交流,也有激烈的交锋,甚至不乏浓浓的火药味。六次成功的对话,已使这一机制成为中美两国非政府组织间探讨热点问题、交流互动、消除异见的重要平台,正如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所说的:“谈总比不谈好。我们是不打不成交啊!”
  由人权基金会参与主办的北京人权论坛,也是我对外人权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该论坛自2008年以来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2015年9月16日,2015·北京人权论坛开幕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热情赞扬本届论坛以“和平与发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人权进步”为主题,有利于推动各方对保障人类和平权、发展权的深入思考。强调要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
      民间交流——友谊的桥梁,工作的延伸
  从1998年开始,人权基金会以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和参与我二战受害者对日索赔,维护历史史实,捍卫人权尊严。经过多年努力,2009年,日本西松建设公司被迫承认强掳事实,表示反省谢罪,同意支付补偿金1.2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46万元)。2010年,人权基金会与多年来一直为中国二战劳工对日索赔担任无偿辩护的日本律师团联手,共同成立了西松信浓川和平基金管委会,承接管理这一赔偿金。几年来,人权基金会克服有关受害劳工的历史记录残缺、受害劳工分布地域广、绝大多数当事人已去世、遗属身份认定和继承权关系复杂等种种困难,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截至目前,在赔偿协议涉及的183名劳工中,已有129名受害劳工及遗属身份被确认,其中107名领取了赔偿金,总计人民币503万元,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2015年,人权基金会主动设置议题,切实增强对日舆论斗争的主动性、实效性。8月15日至18日,他们联合日本律师团、日中友好协会等日本民间团体,在东京举办了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和化学战罪行的专题图片展,系统详实地揭露侵华日军研制、生产、使用生化武器的情况及进行人体活体实验的暴行,以及中日和平人士积极救助受害者的情况,有力回击了日右翼势力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企图。
  几年来,人权基金会还联合日本律师团及日本医学界、律师界人士,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开展对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受害者的联合诊治活动,向受害者发放慰问金。设立“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救助基金”,在浙江金华、衢州、丽水等地救助受害幸存者,抢救搜集侵华日军细菌战史料,共同开展记录真相、维护史实、捍卫人权的正义行动。
      形式多样——全面的互动,有益的探索
  人权基金会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和支持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关切,努力展示中国人权良好形象。
  构建和发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人权基金会代表团先后出访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与所在国著名基金会、媒体、政府机构及人权组织进行深入交流,在国际社会产生了良好影响。2014年,黄孟复理事长率中国人权基金会代表团,首次踏上了广袤丰饶、令人神往的非洲大陆,同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三国政府、议会、人权和司法部门的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会谈,利用各个场合介绍中国人权、阐述价值理念、畅谈传统友谊、推动交流合作。目前,人权基金会已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非政府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影响日趋扩大。
  成功举办三届世界大型基金会高峰论坛。始于2009年的世界大型基金会高峰论坛是由我国发起、主办的唯一基金会组织国际论坛,为各国基金会搭建了一个汇聚共识、加强合作的平台。2015年9月,由人权基金会与江苏省政府新闻办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大型基金会(南京)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基金会负责人,以及国内从事基金会领域相关工作的代表120余人出席,就基金会在共同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交流与合作、在推进人权事业发展中的交流与合作等议题进行研讨,增强了我在国际基金会组织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积极探索引导人权舆论的新形式。为发挥战争类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交流进行人权、和平教育的做法和经验,人权基金会成功举办了两届人权文博国际论坛。在2014年12月举办的第二届人权文博国际研讨会上,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战争类博物馆的代表,以“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捍卫人权”为主题,认真反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声势。中方代表在会上发出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博物馆联盟的倡议,已经成为现实。
  在总结回顾这些年开展人权外宣和国际交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时,人权基金会负责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人权事业持续进步,为非政府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政治更加民主,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都为人权基金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权外宣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政府组织开展人权对外交流作为政府外交的补充,大有可为。民间外交是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日趋活跃。中国非政府组织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形式灵活、交流深入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搭建更多平台,切实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非政府组织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权外宣。在当今涉外活动中,人权往往是西方必谈话题,单纯被动应答,往往效果欠佳,只有树立“积极引导”、“主动出击”意识,在议题设置、议程安排、宣传报道等方面掌握主动权,更加鲜明、坦诚、积极地宣传中国人权,才能达到加强沟通、消释疑虑、扩大合作的目的。在这方面,非政府组织大有可为。
                                      
                                   (作者系交流协会理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