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涛
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自身的科学发展,也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5年,联合国对千年发展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估结论认为,中国的贡献是最大的。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议案文,为全球发展提供新的方向。许多外国专家学者也高度赞赏,例如“绿色GDP”概念的提出者小约翰·柯布指出:“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她仍展现出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领导者姿态。” 中国共产党于2015年10月提出了 “绿色发展”理念,并在其发展规划中做了系统的部署。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今后将如何继续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是值得期待的话题。
一、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一直在探索到底怎么解决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一直在探索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90年代,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15年4月和9月,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两份重要的“姊妹篇”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发展理念和重大举措,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独立成章,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其中,为了补齐生态环境这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建议》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奋斗目标。 2015年发布的三份纲领性文件彼此呼应、相互衔接,明确了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原则、目标和任务,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 中国领导人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习近平主席对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念、思想和战略,有关的讲话、论述、批示达80多次。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多次作出明确指示和要求。可以说,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力度前所未有,进程加速推进。
二、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行动与成效 近年来,中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2010—2015),中国政府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动是:从2013年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10个方面共35项大气治理措施,重点治理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2015年4月,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10个方面共238项水污染治理措施。这样宏大的污染治理计划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数据最有说服力,可以表明这些努力取得的成效: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21亿吨增加到1.82亿吨,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安装脱硫设施的煤电机组由5.3亿千瓦增加到8.9亿千瓦,安装率由83%增加到99%以上;安装脱硝设施的煤电机组由0.8亿千瓦增加到8.3亿千瓦,安装率由12%增加到92%;安装脱硫设施的钢铁烧结机面积由2.9万平方米增加到13.8万平方米,安装率由19%增加到88%;安装脱硝设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由零增加到16亿吨,安装率也达到92%。中国还建成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备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用这么大的工程和投入治理污染。 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凸显。2011年到2014年,中国累计淘汰火电装机2365万千瓦,淘汰炼铁产能7700万吨、炼钢7700万吨、水泥6亿吨、造纸2900万吨、制革3200万标张、印染100亿米,“十二五”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均提前一年完成。工业本身的排污情况不断好转,例如,全国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47%和50%,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COD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2%和48%。 这些努力及其成效,直接转化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提出4个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水的两个(COD和氨氮),大气的两个(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全部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减排最明显成效之一是中国酸雨面积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9%左右,降幅达80%。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2014年,中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2015年又同比下降14.1%,取得积极的成效。 中国在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付出努力,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全球在共同行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控制,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 再如,中国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启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中国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4.8%,高于12.7%的世界平均水平,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已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国内已知哺乳动物有40多种由极度濒危降至濒危或由濒危降至易危。
三、“十三五”期间你(2016—2020)中国环境保护的展望 今后,中国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中国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将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环境保护将重点谋划和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二是以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为动力,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内生机制。三是以建立健全环境预防体系为抓手,切实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四是以法治和标准为牵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是以生态环境安全为底线,加大环境风险防控力度。六是以社会多元共治为路径,大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其中,改革环境治理制度、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是重中之重。尤其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坚持依法保护环境,对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环保不守法在中国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核心原因在于:一是环保法律太软,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二是一定程度上存在地方干预。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中国于2015年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2016年起实施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两部新法的重要改变,就是解决法律“软”的问题,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同时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会见中外记者时曾专门指出:“治理要抓住关键,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环保法要“长牙”,必须要严格执行。2015年,全国共检查企业177万家次,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9.1万家,责令关停取缔2万家、停产3.4万家,限期改正8.9万家。截至2015年年底,各级环保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715件,罚款数额达5.69亿元;实施查封扣押4191件、限产停产3106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4%。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联动,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079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685件。 在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方面,2015年,全国各地共对163个市开展了综合督查,对31个环境出问题的市政府公开约谈,对20个市县实施了区域限批,对176个问题进行了挂牌督办。其中,环境保护部直接对15个城市的市长进行了公开约谈,效果很明显。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政府落实责任,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今后,中国的环保工作越来越依赖宏观政策,而保持宏观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是法治化,使守法成为常态。中国将通过法律的完善和执行,让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应有处罚,使企业环境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促进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 同时,“十三五”期间,中国还将推动一项非常重大的环境制度改革——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主要目标是建立环境监测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总的来看,中国的环境保护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中国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过程,体量大、速度快、时间紧,环境压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大。中国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在战略上保持定力,着急了不行,不作为更不行,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持久战;在战术上,明确阶段性目标,打好攻坚战,一步一步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作者系交流协会理事、来自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