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毅
一、联合国成立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70年前,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众所周知,联合国建立在二战的废墟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是人类在短短20年内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付出千万人生命惨重代价后的痛定思痛,为“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做出的精心规划,奠定了当代国际秩序的基本格局。 作为无可争辩的联合国基本法的《联合国宪章》堪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国际关系史上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法律文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认为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原则,而《联合国宪章》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则确立了大小国家平等、和睦共处、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等一系列新的原则,极大丰富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受到普遍接受,成为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联合国宪章》还设计了大国一致和集体安全等安全保障机制,保证了新原则的执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砝码。事实证明,这些原则和机制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强大生命力,只要这些原则得到贯彻,这些机制得到实践,就能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反之,安全与和平就会受到威胁。可以说,《联合国宪章》是对现代国际秩序的顶层设计,是对丛林法则、舰炮政治的摒弃,影响重要而深远。 二、联合国的作用 70年来,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与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护人权等三大领域齐头并进,取得了不少成绩。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人类得以享受70年的总体和平。联合国介入并调解冲突和争端,创造了维和行动,推动了军控和裁军进程。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联合国将80%的资源投入发展领域,先后制订了四个发展十年规划、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持续的、数以万计的发展援助项目。在人权方面,联合国通过和制订了80多个人权宣言和条约、公约,普及和推广了人权概念。此外,联合国还致力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构建国际法律体系,并历史性地完成了非殖民化进程。 经过70年的发展,联合国会员国从创建时的51个增加到现在的193个,联合国系统也扩展为一个多达34个专门或相关机构的大家庭,形成了一个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体系。今天,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扮演着国际合法性裁定者、先进理念传播者、国际公共产品提供者、国际政治晴雨表等角色。同时,联合国还承担着国际谈判、国际规则制订、国际合作、多边外交的平台等多项职能。这也造就了联合国的文山会海! 同时,联合国还开启了一个多方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不仅各国政府,而且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公司、媒体等多方都纷纷投入到全球议程设定的进程中。特别是《联合国宪章》第十章第七十一条有关经社理事会“与各种非政府组织会商有关于本理事会职权范围内之事件”的规定,极大地推动了非政府组织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成为联合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迄今为止,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已经授予4360家非政府组织咨商地位,联合国新闻部与1300多家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工作联系。联合国各专门机构也与非政府组织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联系关系。这些非政府组织通过会议咨询、报告建议、开展合作等各种方式和途径多方位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影响着联合国理念的导向、议程的设置、问题的决策、资源的分配、项目的执行等各方面。 当然,联合国始终毁誉皆有。一方面,联合国获得了许多赞扬和荣誉,联合国机构及相关人员11次获颁诺贝尔奖。另一方面,联合国又常常因其僵硬的决策机制、无法取得共识、资源不足和授权有限等令人失望,备受批评。对此,联合国第二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表示“联合国不能将人类带入天堂,但可以避免坠入地狱”。 三、中国的联合国外交 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四大发起国之一,是联合国创建者之一,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还参与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扩大和深入,不仅在联合国提出了“三个世界”等理论,还接受联合国的发展援助,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利用联合国舞台开拓外交,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建设者和践行者。目前,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个机构的工作,是联合国会费第六大缴纳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时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宣布设立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首期20亿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还宣布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和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开启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篇章。 四、中国民间社会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 改革开放开始后,国内陆续恢复成立和新建了一批非政府组织,逐渐在国内发展和对外交流方面崭露头角。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为推动中国民间社会参与联合国事务,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联协)于1985年7月17日恢复成立。当年9月底,由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协会长毕季龙率领中国联协代表团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世联会)第30届大会。会议伊始,主席就宣布恢复中国联协在世联会的活动,受到世联会和各国联合国协会的热烈欢迎。会议期间,中国联协代表团积极介绍和宣传中方在当时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主动接触和联系各国联合国协会,广交朋友。值得一提的是,首次与会的中国联协代表高票当选世联会执委会委员。这是改革开放不久,中国民间社会开展民间外交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联合国事务的进程,提高了中国在国际非政府组织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自此之后,中国联协在世联会框架下,与各国联协积极开展多双边交流、发展友谊、增进理解。同时,中国联协在国内积极开展联合国问题研究和宣传工作,并连续出版了多期《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发言汇编》及《联合国基础知识》等书籍。 2000年,中国联协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授予咨商地位,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家获得咨商地位、第一家获得全面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开辟了中国联协参与联合国事务的新天地。5月,中国联协代表团就出席了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千年论坛。当年,中国联协还被授予联合国新闻部联系会员资格,申请加入了与联合国建立咨商关系的非政府组织会议。之后,中国联协先后参加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后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信息技术峰会、可持续发展峰会等一系列联合国会议,参与各个议题的讨论,发表意见。 2008年,联合国第63届联大开幕前,中国联协出版了《联合国与和谐世界》,就联合国和平与安全、发展和人权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拉开了中国联协参与联合国事务的第三个阶段,即影响联合国议程设置。2012年至2013年,中国联协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在华开展了关于后2015发展议程的国家咨询项目,召开多次由中国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联合国机构及学术界参加的研讨会,并将反映中国民间社会观点的会议成果整理成正式报告提交刊登在联合国网站上。2015年10月,中国联协编写的《联合国70年:成就与挑战》出版,集合了国内研究联合国问题的43位翘楚就联合国相关的39个问题阐述中国观点、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建议,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社会坚定支持联合国和多边主义的立场和姿态,也更加积极地影响联合国未来发展。 其实,中国联协只是众多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一员,其发展也是中国民间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不过,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许多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发展历程,他们几乎都遵循了从入门者、追随者,到参与者、发声者,再到建设者、领导者的一个渐进的轨迹。可喜的是,根据联合国数据,目前,中国已有51家非政府组织拥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这必然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和扩展中国民间社会参与联合国事务的深度和广度。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持续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全球利益的延伸,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将形成“联合国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联合国”的全新格局。一方面,联合国和多边主义需要中国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和支持,以建设一个强大的联合国;另一方面,中国官方和民间社会都将以联合国为平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联合国协会副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