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论坛  
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目标、挑战和未来取向
 
                                                       郭 威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之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均显著增加,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这充分说明我国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信心和决心。展望未来,在“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开放”作为核心发展理念之一,将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永续动力。因此,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努力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着力全面规划,将“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深刻反映了未来五年对外开放的总战略,认清今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扎实做好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工作。
      第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也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当中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
      第二,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为此,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形成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的新机制。
      第三,加强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需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为了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有助于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和共赢方向发展,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威胁的担忧。
      二、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重大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新时期内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各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世界经济格局的加快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对我国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一)外部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1. 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增加,出口外向型经济受到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最大危害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降低而导致的我国出口的急剧下降,从而带来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同时,主要储备货币国家滥发货币造成泡沫经济的产生、积累和崩溃,因此美元、欧元等主要储备货币相对于全球实物财富而言都会呈贬值趋势。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财富将被稀释。在高度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坚持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将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受到挑战。在全球需求紧缩,发达国家内需普遍减弱,甚至要靠出口减轻衰退的情况下,我国依赖外需拉动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2. 金融危机引发反思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深度调整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经济全球化受到重挫,发达国家推进全球化进程的意愿、能力有所下降,部分国家民众出现“经济民族主义”、“排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反经济全球化思潮,实施自由贸易和开放政策的民意基础受到一定削弱。另外,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危机中受到很大冲击,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纷纷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以及贸易逆差国扩大出口等政策设想及目标。不同利益集团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经济全球化规则等全球性问题的博弈更加激烈,影响力、话语权斗争更加复杂。
  (二)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一,面临经济体制转型的挑战。中国改革开放30 年,经济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已形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快速发展局面。相比之下,我国政治体制和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变还比较滞后,改革既得利益者难以放弃配置资源的权力和市场垄断的地位,不愿实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开放,而成为改革开放面对的“硬骨头”。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打破经济体制改革的某些障碍或“瓶颈”,还得借势对外开放这一把“利剑”。
  第二,面临人口就业的挑战。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和劳动力大国,我国劳动人口之多、就业压力之大,也堪称“世界第一”。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处于半关闭状态或面临倒闭的危险,有的企业出口利润很大程度上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前提的,针对此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第三,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结构升级受制于知识产权。尽管中国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高于OECD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由于全球化的深化,形成了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国通过吸引外资,从附加价值较低的最终组装环节融入了国际分工网络,这一战略带来的巨大好处,是为中国劳动力创造了数千万个就业机会。不足之处在于,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制约日益严重,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未来取向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一新的提法对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扩大对外开放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实践对策。
  1.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六部分指出:“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要使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必须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第一,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改变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和拼数量的方式,改变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发展模式,使出口主体形式多样化和贸易形式多样化;第二,调整进口产品结构,落实科技兴贸战略,优先进口国内发展必需的、重要的、紧缺的高新产品、高新设备、高新技术和具有战略性的资源,实现战略物质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化和渠道的稳定化;第三,发展绿色产品贸易,适应国际环境保护的潮流,健全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的贸易,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贸易结构,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做大做强国内绿色产业,扩大绿色产品出口,在国际绿色产品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
      2.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不仅要积极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才能发挥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第一,要把引进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相结合,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充实和提高,改变技术进步缓慢和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的状况,依靠技术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第二,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改变经济中的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的状况,通过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进步,做好引进技术的转化、吸收和创新;第三,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产业和区域投向的引导,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扩大外资直接投资规模,引导外商参与国家鼓励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建设项目。
  3. 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是新阶段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首先,更好的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在国际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实施战略性海外投资,在科技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高技术企业;其次,把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双赢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商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再次,在对外投资中做到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的。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