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湘
软实力成为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自身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与其相应的软实力的提升却相对滞后,西方政界和学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以此说明中国不够强大。对于中国来说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已经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是为了“重塑自我” 简单地说,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一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凝聚力、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能力。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就文化软实力而言,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从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阐述中,不难发现“文化”与“软实力”并非划等号的关系,文化对于软实力而言,只是作为一国吸引力的资源基础之一,软实力还包括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影响。实际上,“软实力”原本属于西方的概念,而在中国呈现的“文化力”、“文化软实力”等则多具有一定的中国色彩;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形成,不仅包含着奈的解释,也包括中国色彩的解释,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化”概念。 中国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和理解有别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认为,中国讲文化软实力在于塑造“新的自我”,以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为多元世界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展示“中国品格”,是为了改善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世界扭曲的中国形象,而不是为了炫耀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并强迫外部接受中国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软实力应该是真正的“软”力量。 中国学者认为,所谓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是“硬实力”的崛起,也应是“软实力”的张扬。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仍可以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影响其他文明走向共同繁荣。过去,中国曾经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沦落,今天,中国应该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崛起。中国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弘扬中华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提升中国“软实力”竞争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新的国际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争取长期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中国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全球化为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合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接受和认同。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但近代以来一直落后于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要想跟上全球化发展大潮,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必须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影响力。由于中国坚守着“重塑自我”的文化理念,因此,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建立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意识;二是建立中国文化的全意识;三是建构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四是建构中国文化的世界性。 1. 提升中国软实力必须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自强意识 首先,要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简单地讲,文化自觉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知道它的来源和意义,知道它的精华和糟粕、长处和短处。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主要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其次,要有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度表现。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造就了辽阔的中国版图,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成就了5000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绵延。 再次,要有文化自强意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强大创造力、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强国。在国际社会中,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性,有自己的文化力量。 2.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建构中国文化的民族性 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难以作为世界文化共同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也难以替代另一种文化,因此,文化的民族性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坚守,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曾发布《甲申文化宣言》(以下简称为宣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学人的文化主张。《宣言》说,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中国人民愿意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权、法治、种族平等、国家主权等价值观。但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3.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构建中国文化安全意识 全球化背景下,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即文化的殖民化现象,它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文化殖民主义往往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它的特征是:以强势文化压制、排斥、甚至最终吞噬弱势文化。其目的,一是获取国家现实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二是确立自己的价值、伦理、观念的文化的主导权,以便按自己的意愿和生活准则塑造世界。以此观察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中国文化的安全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严重冲击。 在当今世界西方强势文化主导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构建中华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忽视,要像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它是我们的文化长城、精神长城,更不能垮掉。 4.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建构中国文化的世界性 在世界全球化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都难以孤立存在和发展,必须融入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中,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想融入世界就必须具有世界性特点。所谓世界性,一是本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二是世界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要想创新发展,必须注重吸收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必须为其他民族所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也要做到这两点。中国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需要主动融入国际社会,中华文化要进行世界性建构。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