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宏君
我1973年出生于山东菏泽的小村庄。自古以来,菏泽受儒家的影响和主导,培育出很多书画、文学大家。我生于一个医者世家。祖父和曾祖除医术精明之外都擅长书法,至今村中的老人仍然对他们的书法造诣赞不绝口。我出生时曾祖父和祖父均已去世,经过文革的洗劫后,他们给我仅留下一方瓦砚和几本古书,但血脉中却深深延续下了传统的文化基因,我就是从那方砚台开始了我的笔墨人生。童年时期鲁西南的乡村还处在半封闭的状态,听说书人讲述稗官野史、古今传奇则是村民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我童年时的文学启蒙主要从说书人所讲述的《水浒传》、《岳飞传》、《呼延庆打擂》等等仁义、忠信、重诺的故事里发轫,也编织着我最初有关文学的梦想。 1993年我高中毕业后负笈京华,最初在一家民办大学学习语言,一年后终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于是我茕茕孑立、只身一人开始了北漂生涯。尝试了不同职业后,我认为自己最为喜爱的和能从事的职业还是文化,于是下定决心在北京圆明园画家村真正开启了自己的人生、艺术之路。多年后我撰写过一篇回忆当年的小文“感恩西苑”,真实再现了当年在圆明园一带生活求艺的情形:晚上回到在圆明园一民办学校借居的宿舍便开始挥舞笔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徜徉,一缕墨香的陪伴使我坚信一定有成功的那一天。今天我的画作在师友的关心和帮助下,渐渐打开了局面。正是当年的摆摊生涯锻炼了我坚强的毅力,使我学会面对苦难决不退缩,勇往直前。谁都不愿经历苦难,一旦经历过,苦难就会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动力,甚至是成功的秘笈。” 北京是文化中心,博物馆、展览馆林立,许多文化、书画大家聚集,所以只要肯虚心学习,机会唾手可得。在北京经过五六年的北漂生活之后,脚下渐渐走开了一条路。生活虽然依旧贫穷,但绘画和文学创作渐具雏形,生活也有了保障,最初北漂时的惶恐已渐渐消散。最初我的绘画是从齐派入手,画的题材也是驳杂无序。上世纪末我经一位朋友的引荐,得以拜识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关曾教诲说:术业有专攻,你应该主攻一项。正是关老的指点让我选择从梅花这个题材入画!梅之风骨,梅之坚韧,梅花与寒冷斗艳争奇,也正是我人生写照!自此,我从关梅入手,上溯元代王冕、明代陈淳徐渭、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遍临诸家之作,欲成一家之言。我的奋斗过程和梅花的品行极其一致,我常常在创作的过程中忘却自我,看着笔下那一朵朵凛然盛开的花朵,自己仿佛已化身成一株砥雪傲霜的古梅。1998年,我遇到了艺术人生的道路上的另外一个导师,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不弃我驽钝,使我有幸忝列门墙。先生虽是一代鉴定大家,但他教导弟子却并不只局限于文博一科。他常说:只有多读书,多多接触文物真迹才能搞好鉴定工作。之后,史树青先生开始给我开书单,于是,我的学术之路开始从自我摸索走向了系统正规的学习。史树青先生还多次指导我作文,鼓励我把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就这样我积少成多,自己的学识和眼界也逐渐的开阔起来。这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陆放翁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重要意义。读书问学为我的绘画带来了重要的滋养,这些年来,绘画之余,我尝试着将手头收藏的文史资料、名人书札整理成一本本小书,先后有《徐悲鸿与刘海粟》、《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等书出版,由于许多第一手资料都是初次面世,所以这些书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同。近日,为了纪念史树青先生,我的新书《文博大家史树青》已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也算是对史先生无私提携后进的一个回报吧! 在向史树青先生求学的同时,我亦转益多师,这些年来曾多次向季羡林、任继愈、周汝昌、黄苗子、文怀沙、罗哲文、吴小如诸先生请教。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更何况与这些大师巨擘相交,有时先生们的片语之言就能给我开辟出一条坦途。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是团结全国各族优秀青年的重要组织,在领导的关怀和恩师史树青先生的推介下,2003年底我被增补为第九届青联委员,正是在这个大家庭里,我的事业和眼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尤其是在全国青联的对外交往中,我的绘画作品走向了世界的大舞台。2008年9月,我随同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德国,在出访前,代表团通知我要创作一幅国画作品作为重要礼物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我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一幅梅花作品。于是我把这幅梅花作品命名为《春声一树满神州》,希望将中国青年春天般的问候送给默克尔和友好的德国人民。默克尔于14日中午在总理府举行欢迎仪式,会见了来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全体成员,代表团总团长、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将我的绘画作品赠与默克尔总理。默克尔愉快的在绘画前合影,并坦率地说:“青年交流是消除偏见、形成客观评价的一种良好方式。” 2009年,第一书记陆昊为总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100人出访朝鲜。在朝期间,陆昊书记与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会见,并把由我根据毛主席诗意创作的一幅《梅花欢喜漫天雪》的国画作品通过金永南转赠给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 日本和韩国都是儒家文化圈,在与这两个国家的交往中,我的书画创作也多次作为彼此交流的礼品。尤其难忘的是在2009年访问韩国的行程中,于济州岛结识了园艺家“思索之苑”的主人成范永先生。盆栽园艺起源于中国,而在济州这座独立的火山岛上,成范永先生却把他的园艺经营得风生水起,江泽民和胡锦涛曾先后到访。在中国,园艺和绘画有着天然的亲近,在成范永先生的这座幽静的盆栽园里,我的绘画技艺和审美都得到很多启迪,更重要的是,我与成范永先生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为中韩两国人民的交往架起了一座小小的桥梁。 正是在诸多的国际交往中,我开阔了眼界和心胸,读懂了许多在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我相信这些大学问都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到我的内心,转化为我的审美,使我的绘画技艺不断得到提高。最近有幸加入了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担任理事,在这个大舞台上,我愿意为促进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友谊创作出更多更精的作品。 史树青先生曾经教导: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德艺双馨。已故书法大家刘炳森先生曾赠语:艺术之道,德行为先。竖子登肩,赤子登巅。回首到北京的二十年学艺之路,可谓一路风霜,抬头远望,前面的路还很长,我收拾行囊,一路昂扬前行,因为在我的前方,那一树树傲岸之梅历经风雪后正散发出幽幽的寒香。
(作者系交流协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