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论坛  
令人难忘的慕尼黑之行
 
                                                     张神根
 
  6月15-20日,我作为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赴德国,参加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主办、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协办的2014年“理解与合作”对话活动。
  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远离喧嚣和故土,来到陌生但却风景如画的德国慕尼黑图真学院,参加对话并承担主旨发言任务。这对我,既新鲜又有挑战性,更具光荣感和使命感。
  15日中午,飞机准时起飞,开始了这次德国之行。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德国了。前两次,无论是私人旅行,还是随领导参访,都是匆匆忙忙,虽有较好印象,但难以深入体会。这次虽只是短短的两天会议,在德国境内逗留的时间约有5天,算是比较长的了。
  17日上午,对话会如期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交流协会副会长齐续春和德国前国防副部长科尔博分别代表中方和德方致开幕词,欢迎来自亚洲、欧洲的各位佳宾。我作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现状及未来》的主旨发言。之后,会议紧紧围绕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热烈的讨论。来自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方观点,来自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等的亚洲国家代表,和来自德国、匈牙利、波兰等欧洲国家代表以及国际劳工组织代表,畅谈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前景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交流彼此对全球治理的前景、中国转型期的战略与挑战等问题的看法。会议开得紧张、紧凑、高效。虽然会议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期间的人和事仍历历在目。
  会前,中方专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环保以及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作了详细准备。会议期间,各位专家除了将自己准备的内容分别作了阐述外,在全体大会或分组小会上积极回应外方专家提问,有理有利有节地阐明我方观点,体现了很高的专业素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晋平对我国经济发展许多数字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前驻外大使唐国强及时回应各国代表对我方的一些误解,政法大学郝倩副教授,操起一口流利英语主持会议,陈凤英、章国贤、柴尚金、李永辉的发言各具特色,都给与会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出席开幕式的全国政协委员何伟称赞我的讲话是“第一次把党史讲到了欧洲讲台上”。
  这次会议,让我深深感到中外对话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随着中国崛起、不断走向世界,迫切需要世界与中国更多、更深入地沟通与理解。从大会发言情况看,与会外国代表多数对中国有所了解,甚至长期研究中国问题,有的还在中国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应该说是知华派。专家们多数承认中国经济发展快,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多数人认为中国快速发展对他们来说是机遇,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威胁。总体上看,对中国崛起褒贬不一。中国走向世界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曾强盛一时、引领世界前进的步伐,对人类文明作出过独特贡献,但也历经磨难、远非一帆风顺,近代以后更是大大地落后于西方世界,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现在,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大大改善,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总体向好,展现出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再也不是近代历史上任人宰割、无足轻重的角色。她正在崛起,要实现伟大复兴。
  美好的前程令人向往,然而,我们一点也不能自满,要深刻总结民族国家发展中多次盛极而衰的教训,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崛起,可能是21世纪最值得重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但也肯定会对现实世界秩序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甚至是改变。我们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这是中华文明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力图将冲击减少到最低限度。恃强凌弱决不会有好下场,一味示弱肯定更找不到出路。这确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历史性难题。我们要在发展自己、强壮自己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其中,大力加强对外交流工作、做好对外增信释疑工作,无疑十分重要。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更多的领悟。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应该努力交流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共同努力,使理解、赞赏、支持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使误解、丑化甚至反对我们的人越来越少。
  对话会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会上摆事实讲道理甚至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会下我们一群人漫步斯坦伯格湖边细沙小道,眺望阿尔卑斯山残雪,听西西公主的故事,这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慕尼黑之行结束了,值得回味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作者系交流协会理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