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论坛  
让青春在公共外交舞台上绽放光芒
 
                                                      万学军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速度和密度与世界各国发生着日益丰富多彩的联系,中国的国家利益已遍布全球。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了国门。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入境人数已经达到1.2亿人次,出境人数达到9819万人次。中国人与世界的接触从来没有如此频繁和“零距离”。在这样频繁的对外交往中,如何向外国人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宣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从而营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如何培育中国公民健康成熟的国民心态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争取民众对外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引导民众理性认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成为公共外交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
      以共青团、全国青联等为代表的中国青年组织近年来在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青年对外交往格局。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青年组织不同,中国共青团在开展对外交流方面具有“三位一体”的多重身份优势,它既是中国政府青年事务主责部门,又是中国执政党领导的青年组织,同时还是先进青年的群众性团体。共青团政治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根本属性及其多元化的身份优势,使其开展的青年对外交流工作与生俱来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从而也奠定了共青团在中国公共外交总体格局中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对外交流工作。观察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对外场合的历次讲话就可以发现,倡导开展中外青年交流几乎是每次必谈的话题。中国领导人不仅在会谈中为青年交流鼓与呼,还经常深入青年当中,近距离地与中外青年良性互动,身体力行地推动青年交流,这已成为中国青年对外交流和公共外交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共青团组织承担了大量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领导人来访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国际盛会的配套性公共外交活动,实施了许多由国家领导人倡导或基于中外政府间协议而开展的大规模青年交流项目。“百人团”现在已成为青年交流活动中的家常便饭,即便像“中越青年大联欢”、“日本青年上海世博访问团”那样规模超千人的访问团组也并不鲜见。共青团组织牵头举办的不少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在中外民众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2004年举办的“中俄青年友谊年”,体现了中俄世代友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2008年举办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了解、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举办的“中欧青年交流年”,成为中欧建交35年多来联合举办的第一个主题年,为中欧人文交流开启成功范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成功组织和志愿者优良的服务,给中外嘉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迄今已向亚非拉22个国家派遣了608名中国青年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以其热情、友好、专业的服务向受援国人民展示了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这些活动作为国家层级的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沟通民意、增信释疑、宣示友好的积极作用,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凭借活跃的发展态势和战略性、基础性作用,青年交流已被纳入中美、中俄、中英、中欧、中韩等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先后加入“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等机构,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参与者发挥着积极作用。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要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青年对外交流作为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党政外交的重要渠道、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在推动“四力”建设上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回顾这些年来青年领域的公共外交活动,有一些经验和启示值得总结和思考,以利今后“更上一层楼”。
  第一,始终坚持育人导向。青年对外交流的本质是做人的友好工作,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赢得人心,因此,要着眼于在各国培育知华友华的新生力量,在活动中多做直指人心的工作,使友好工作“沁入心田”、“入脑入心”。要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交好朋友,不断发现和积累友好人脉,鼓励他们在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理直气壮地为中国说话。坚持育人导向,还要求青年对外交流工作应把对国内青年人才的培养同样作为重中之重。要通过青年对外交流活动,努力塑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青年人才。要通过青年对国际交流活动的广泛参与,增进青年群体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认识,引导他们理解、支持党政外交方针政策和国家重大外交行动。在这方面,中国领导人1984年邀请日本3000名青年访华,举办“中日青年友好联欢”,在中日两国培养了一大批友好事业接班人的生动实践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并学习借鉴。
  第二,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在青年对外交流过程中,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是确保取得公共外交成效的前提。青年人较少成见,不好说教,富于创新精神,参与意识强,是公共外交可以依托的重要力量。为此,应充分尊重和信任青年,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给青年提供施展才智的广阔空间。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对外交流活动中,“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学员、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学生记者编辑、大学生志愿者是活动中的“常客”,他们大都是来自各重点高校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校园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骨干,这些大学生骨干的乐观、自信、创意以及他们对交流、沟通、理解的热情,成为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公共外交活动的主办方要敢于和善于放手,赋予青年一定选择权,让青年自我设计、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第三,广泛运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有着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成本低及互动性强等明显优势,是青年人普遍喜欢的交流沟通载体。现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新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在对外青年交流活动中,新媒体已成为共青团进行社会化动员的重要渠道,也是吸引凝聚青年的重要手段。在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举办过程中,主办单位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外,还建立了交流年官网,设立腾讯微博专题,开通VPN专线,在外国青年普遍使用的推特(Twitter)和脸谱(Facebook)社交网站上建立账号,及时发布消息,与各国青年广泛互动。通过此举,约有16万名中欧青少年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参与活动,各种传播活动受众超过1亿多青少年,在中欧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第四,以情动人,以文化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在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等生活方式上与上一代人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开展针对青年的公共外交活动中,除了将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手机报、博客等新媒体积极运用到活动中,还应注重情感、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的使用。青年是感性的,容易受情感因素影响,这也启示着我们,组织者要带着朴素、深厚的感情融入到青年交流中。可以想像,中外青年在活动中如果相互了解加深,情感和距离拉近,其所形成的信任和友谊的力量对于传播中国正面形象一定是有着巨大助力的。文化艺术是心灵的语言和情感的载体,文化艺术能够在国与国人民之间架起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播撒友谊的种子,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公共外交效果。而时尚历来几乎就是属于青年的专有名词,时尚话题最易成为中外青年的共同话题。几年前,英国媒体误报中国驻英使馆投诉英国电视选秀栏目《英国偶像》扰民一事,时任驻英大使傅莹第一时间在英国最受欢迎的报纸《太阳报》发表公开信,结合对中国《超级女声》、《快乐女声》栏目的介绍,表明自己也为《英国偶像》着迷,从而化解了英国民众对中国驻英使馆的误解和不满。这个事件已成为公共外交领域的佳话,是运用文化和时尚元素化解危机、开展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对外青年交流中,诸如深入基层社会的民宿交流、艰苦环境下的拓展训练、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社会实践、迅速拉近感情的“破冰”游戏、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验、徽标标识方案设计等等,融入了情感、文化艺术和时尚元素的活动不胜枚举。
      第五,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开展公共外交活动,需要各方面资源投入,单靠一家机构力量往往“孤掌难鸣”,难以形成综合效应。“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作为青年领域公共外交活动的主导单位,团中央、全国青联近年来与政府有关部委、学术团体、传媒机构、中介组织和市场力量积极合作,努力建立和完善对外交流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了跨部门、跨地区协作联动的开放式工作格局,从而延伸了工作手臂,扩大了公共外交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中欧青年交流年期间,团中央成立交流年中方组委会和推广委员会,搭建起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合作平台,借用外脑和外力,做好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比如,交流年期间,团中央借力我国驻外机构和欧盟驻华机构,在中国和欧洲各使馆同期集中举办“青年开放日”活动;借助西安世园会和深圳大运会,举办中欧青年周和世界青年联欢节活动,为中欧人文交流增光添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立了文化强国战略,并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列为重要目标。共青团组织有着优良的传统,秉承着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应充分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深入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青年对外交流,努力成为促进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青年观察和研究世界的重要平台,成为借鉴国外经验、为国内青年工作服务的重要渠道。
      让我们共同期待并祝愿,共青团在公共外交事业上一定会更加大有作为,团旗将在公共外交的舞台上迎风飘扬。
 
                  (作者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