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论坛  
访问英国、波兰、法国纪行
 

                                                                 张胜军


      2013年12月11日-20日我作为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参加了对英国、波兰和法国的工作访问。访问内容十分丰富,既促进了交流协会与三国传统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友谊,又大大加深了我对访问国情况的了解以及彼此关切问题的认识。

                                                               英 国


  我们访问英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了解其NGO的运作及其与英国政府的关系。伦敦西郊的英国海外志愿者服务社总部是我们访问的第一个对象。这个通过志愿者的行动消除贫困、提供服务的发展机构,以善于培训、管理和组织志愿者而著称于世。
  在英国访问的另一个重要部门是内阁办公厅公民社会办公室。在世界主要大国中,英国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和重视可谓是一个特色。在英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定位是“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公民社会不是政府管理的对象,更不是政府的下属机构或“仆从”,而是“平等”的关系。我相信英国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行“大社会目标”建设,绝非出自赶时髦或心血来潮,而是因其独有的“理性”和“平衡”的历史传统。英国不仅有服务于建设大社会的“大社会银行”,还有为鼓励志愿活动而设立的全国性的“大社会日”。
  不过,在探索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英国同样走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20世纪前的“守夜人国家”到20世纪中期的国家“超载”,再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卸载”,直至今天才形成了政府“掌舵而不划桨”的新公共管理核心理念。当时的布莱尔政府还与非营利组织(NPO)签订了《政府与志愿及社区部门关系协定》,从而在历史上使得非营利组织第一次进入英国公共政策的主流领域。
      英国的大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尚不可知,但我们不能冷漠视之。致力于解决“社会失灵”,在教育、家庭救助等社会基础领域投资,可以在未来节省大量社会成本,收益巨大。通过政府指导、私人融资与第三方努力融为一体,将降低未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前沿难题,而谁敢断言英国人不可以趟出一条新路呢?很显然,英国人不愿意他们的国家就此走入历史,而是期望沿着历史指明的道路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波 兰

  应波兰家园的邀请,我们一行于14日抵达华沙后立即感受到波中之间的深厚情谊。波兰的行程虽然只有短短三天,内容却十分丰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波兰家园的负责人克里姆查克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播种波中友谊。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走访了波兰的许多社区,了解到波兰社区建设方方面面的情况,更领略了今日波兰人民幸福平静的生活。一直陪同我们参观、座谈的区长曾去过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充满了感情。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现代波兰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克里姆查克先生还特地安排我们参观了科学馆,观看歌剧,访问当地教堂并瞻仰了安放着肖邦心脏的华沙圣十字教堂。
  地处欧洲中部的波兰文化十分独特,它既是欧洲东西两部分文化的结合,又有着只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宽容的文化传统。创立于公元1400年的克拉科夫大学是哥白尼的母校也是15世纪中欧最著名的大学。16世纪的波兰奉行宗教宽容和宗教平等,成为欧洲“异教徒”的避难所和欧洲移民的“天堂”。直到今天,波兰人依然特别珍惜其悠久而辉煌的宗教文化传统。走进华沙的教堂,我们充分感受到这里宗教气氛浓郁。前来迎接的牧师庄重、老练又充满了虔诚和热忱,他春风般的笑容是如此灿烂,令人过目不忘,波兰牧师风靡世界果然名不虚传。
  今日波兰已通过融入欧洲一体化和加入北约,实现了回归欧洲的梦想,与中国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同志关系向伙伴关系的转变。然而,夹在欧洲和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形势始终要求波兰奉行较为灵活的东方政策,在加强与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关系的同时,小心维护其与俄罗斯的关系。
  在离开华沙飞往巴黎的飞机上,我翻阅着波兰前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的著作《波兰——我的祖国》,作者于1995-2005年期间担任波兰总统。在他的任内波兰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但同时开启了波兰的“新东方政策”。历史上的波兰命运多舛,但今日波兰却必须从历史中走出,正如同克瓦希涅夫斯基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今日波兰并未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国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望着舷窗外飞掠而去的朵朵白云,我默默祝愿波兰真正放下历史包袱,发挥连通东西方桥梁的作用,化地缘困境为地缘优势。

                                                                法 国

  有人说过,若想了解巴黎决不能像一阵风似的或切蛋糕似的那样匆忙,我们却偏偏如此。在清晨赶往会谈场所的路上,这个城市的一切透过车窗向我扑来,丝毫不让人感到陌生,仿佛与它原本没有距离。整个城市宛若一个宏大的博物馆,充溢着文化与艺术的氛围,历史的印记更是俯拾皆是。难怪徐志摩曾经感叹:到过巴黎,你就不羡慕天堂。但在我看来,巴黎的一切并不只属于巴黎,这里的时尚、美食和艺术同样属于全世界。
  根据林语堂的分类法,几大国中法国人跟中国人是最相像的,比如非常为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自豪,非常讲究含蓄和人情味。短短几天逗留时间,我很难对此得出自己的评判,但在当今几大国中愿意从文化的视角遥遥相对、惺惺相惜的大概就只有中国与法国了。短短两天之内,我们连续造访了民主与合作研究所等许多机构和重要人士,会谈的主题和内容从中国的三中全会到中国外交,从法非关系到中法关系、中美关系、地缘政治经济乃至国际秩序等等,但我还一直惦念着中法之间的“地缘文化”关系。
  直到临行那天见到法国前总理、副参议长拉法兰,这位对中国怀有美好祝愿的老人才更多地谈起了中法文化交流的议题,他说:“现代世界不能遗忘古老文明,当今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可以从古老的智慧中寻求答案,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圣人贤士具有很好的智慧”。陪同的驻法使馆金参赞告诉我们,老人近来十分热衷学习中国哲学思想,时常找他讨论这个话题。拉法兰还很中肯地建议中法之间加强世界领导力的对话,他认为领导力方面的对话有益于推进中法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相互合作,有益于为开创中欧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拉法兰的建议引人深思。中法之间文化交流如果从十八世纪初定居巴黎、为路易十四担任中文翻译的黄嘉略先生开始算起,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上世纪末以来,中法确定举行中法文化年活动,互设文化中心并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文化混合委员会。不得不说的是,虽然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对于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内容和层次上仍有改善的空间。年复一年的演出、展览或文物、工艺品的展示,又有哪些交流活动可以超越四百年前黄嘉略与孟德斯鸠的交谈,甚至今日拉法兰先生的倡议呢?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我却因在不同场合耳闻,有不少企业家参与的经济博览会即将在中国召开,不禁莞尔生叹!文化外交的使命在中国已经走出了文化塔台、经济唱戏的历史性阶段,物转星移,难道法国人也开始热衷于搞文化塔台经济唱戏了?也许我们不该苛求这个时代,但中法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怎能任由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长期停留在浅表层次?

                                                          尾 声

  短短十天的访问,接触了许多对华友好人士,向他们介绍了三中全会的精神,回答了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他们热爱中国、关心中国,致力于增进对华关系,更是怀着拳拳之情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期许。十分感谢代表团团长的坚强领导,感谢代表团成员的帮助,全体团员的共同努力保证了此次出访的圆满和质量,对此我感到自豪。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124号-2
北京复兴路四号 联系电话:(010)83907345 / 83907341 传真:(010)83907342
E-mail:cafiu@cafi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