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忱
何氏眼保健体系(以下简称“何氏”)始建于1996年,是中国目前唯一集医、教、产、学、研于一体的眼保健体系。创始人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公派出国留学的眼科博士何伟。何氏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具技术服务优势、最具信誉保证、最有品牌影响力和资源整合力、产品创新力的眼保健体系。 2009年,为纪念中朝建交60周年,经中朝双方共同商定,中国卫生部于11月2日派出一支由眼科、口腔科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开赴朝鲜咸兴南道地区,为当地民众开展义诊。鉴于何氏在眼科各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技术水平,此次义诊医疗队中的眼科医护人员全部由何氏眼科医院的员工组成。在3天的时间里,何氏医疗队共为80名顾客进行了白内障筛查,并为其中50人实施了白内障手术。一位78岁的老兵接受了白内障手术,在重见光明的那一刻,他紧紧握住中国医生的手,激动地说:“过去我一直生活在黑暗里,今天终于见到了光明!谢谢中国医生!”在对朝鲜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医疗队还为朝鲜医护人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技术培训,对朝鲜民众宣传及普及眼部保健常识。义诊活动结束后,何氏医疗队向咸州郡人民医院赠送了一批眼科药品和仪器设备。11月7日,何氏医疗队载誉而归。他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了朝鲜卫生保健部门和患者的高度赞誉,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医生的高水准和良好风范,也使朝鲜群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为进一步加深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1月,已经具有了一定国际援助经验的何氏眼科医疗队再次走出国门,作为辽宁省卫生厅派出的首支眼科专家队伍前往也门实施国际援助,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眼病筛查和眼科手术工作。这次援助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困难——当地人喜食Qat(一种灌木,嚼这种灌木时会产生类似咖啡因的效果),导致麻醉药、散瞳药无法起到最佳效果。散瞳时点药就需要国内5、6倍的次数,等待瞳孔散开需要几倍的时间,即便如此,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瞳孔没有完全散开,手术医生只能凭借经验进行手术操作;另外,由于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当地患者的眼窝都很深。手术过程中,护士只能根据医生的动作来递器械。虽然手术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们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圆满地完成了手术——没有一例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良好。医疗队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水平得到了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交口称赞。这些患者和患者家属拉住何氏的医生、护士,亲吻着他们的手说,“感谢中国的医疗队”。手术结束后,还有许多患者和家属围在手术室门口,迟迟不肯散去,希望能接受中国医生的检查。 2011年3月的非洲之行,已经是何氏医疗队第三次国际援助,医疗队将先进的眼科技术带到了非洲,将人道主义的光辉带给了非洲人民。在乌干达马萨卡镇,何氏医疗队为当地的4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包括2名艾滋病患者。非洲气候炎热,当地条件落后。在停电、护士出现轻微脱水现象的情况下,医疗队依然圆满完成了任务。3月22日和23日是手术日。23日早上,医疗队首先为前一日接受手术的患者揭开眼罩检测视力。护士慢慢揭开了第一位患者的眼罩,马萨卡医院的护士站在几米外指着视力表第一行字询问患者是否看得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非洲的视力表与国内的不同,是用英文字母作为检测标识。可能是还没有适应,患者停顿了一下,当时空气有些紧张。“Y”,当这名男子清晰而准确无误地吐出这个字母的时候,在场人员均感到十分振奋,随后掌声一片。“S”“O”“Z”,字母由大到小按照顺序读下去,每发出一个音符,都会响起一片掌声和喝彩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患者检测完毕。23日揭开眼罩的很多患者表示,没有想到一夜之间视力竟然恢复到这个程度,他们的生活又可以重新开始了,虽然中国很远,但是他们会记得医疗队里的每一个人。有一位老人这样说,“中国的医疗队让我重见了光明,我和我的家人将永远感激他们”,他说,“我有好几个孩子,我要让他们知道,曾经有一批医疗队来到过马萨卡,挽救了他们的父亲,而这些了不起的人是来自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23日的手术结束后,何氏援非医疗队临行前将此次携带的大量的医疗物资赠送给马萨卡医院。该院的负责人说,此次与中国医疗队的合作非常愉快,中国医生的技术让他们感到震惊,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合作,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医生来乌干达。 三次国际援助,三次光明与友谊之旅,何氏医疗队不辱使命,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无私的奉献,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医生的技术水准和精神面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何氏眼保健体系也因此而进一步成为履行国际义务、对外友好交流、传播友谊的纽带。





|